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白扁豆之市场调查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白扁豆是一味药食同源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可帮助大家健脾、祛湿、止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如何购买、选择质优价廉的白扁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白扁豆来源于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干燥成熟种子。由于产地、种植方式及采收加工的不同,造成药材市场的白扁豆大小、性状不一,价格相差悬殊,产地复杂,国产、进口均有。下面我们对来自玉林药材市场、亳州药材市场、安国药材市场收集到的共12个样品逐一进行比较分析。,  样品1  呈扁椭圆形,长12~17mm,多数在15mm左右,宽9~12mm,多数在10mm左右,厚约5mm左右。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嚼之有豆腥气。经鉴定为白扁豆伪品金甲豆Phaseolus lunatus L.的干燥种子。,,  样品2  呈椭圆形,长11左右,宽8mm左右,厚约5mm左右。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但偏小不明显。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嚼之有豆腥气。,,  样品3  稍呈椭圆形,长8~11mm,宽7~9mm,多数在8mm左右,厚约6mm左右。表面黄白、略有青色,个别有少许棕色斑纹,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明显的隆起白色眉状种阜。,,  样品4  呈扁卵圆形,长8~11mm,宽7~10mm,厚约7mm左右。表面青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的白色眉状种阜明显。质坚硬。嚼之有豆腥气。本品最大的特点是长宽近相等,多数相差1~1.5mm。,,  样品5  稍呈扁椭圆形,长11~13mm,宽9~10mm,厚约7.5mm左右。表面青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的白色眉状种阜明显。质坚硬。嚼之有豆腥气。,,  来自亳州、安国药材市场的样品:,  样品6  呈扁椭圆形,长12mm以上,最长能到17mm左右,宽11至12mm之间,厚约5至6mm左右。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有。经鉴定为白扁豆伪品金甲豆Phaseolus lunatus L.的干燥种子。,,  样品7  呈扁椭圆形,长12mm左右,宽9mm左右,厚约5mm左右。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有。,,  样品8  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10mm左右,宽8mm左右,厚约5.5mm左右。表面黄白、略有青色,个别棕色斑点明显,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的隆起白色眉状种阜有,在白色眉状种阜下有一条黑线。,,  样品9  本品呈扁长卵圆形,长7~10mm,宽7mm左右,厚约5mm左右。表面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的白色眉状种阜不明显。,,  样品10  本品呈扁长卵圆形,长7~10mm,宽7mm左右,厚约5mm左右。表面青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的白色眉状种阜边沿的黑线明显。,,  样品11  呈扁卵圆形,长11mm,宽9mm,厚7mm。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有且明显。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嚼之有豆腥气。,,  样品12  呈扁卵圆形,长11mm,宽9mm,厚7mm。表面淡黄白色,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下面有条黑线,且白色眉状种阜的一头有一黑点。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嚼之有豆腥气。,,  白扁豆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因药典标准中白扁豆没有含量标准,只有性状描述和显微鉴别。最简单直观的鉴定方法就是性状鉴别,凡符合药典标准的为正品。,  在12个样品中通过比较分析,样品1、6为白扁豆伪品金甲豆Phaseolus lunatus L.的干燥种子,不能入药,但可以作为食品食用。样品3、4、5、11、12,这5个样品的长宽和厚度均符合药典标准,可以入药。样品2、7、8、9、10,这5个样品均不符合药典标准,不能入药,但可以作为保健食品食用。市场价格也反映了他们的现状。通过询价,样品1和6的价格最低,在8元以下,样品3、4、5、11、12,市场价格均在20元以上。其他样品均在10元上下。,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真正符合药典标准的白扁豆货源非常少。本人分析可能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白扁豆是一味产量低、价格低、且用量不是很大的品种,现在很少有人栽种。所以有大量进口货进入国内,主要是东南亚进口。进口的品质和质量不一定能有保障。,  白扁豆是一味药食两用的品种,今后一定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建议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选择传统的道地产区建立精品中药材基地,培育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白扁豆种植。,  (中医药博物馆 马泽新),

金秋的“幸福花”

  我最初识得这种花的时候,是在很多年前去西藏旅游的时候,当地人称它为“格桑花”,藏语的含义就是“象征幸福的花朵”。回到北京,我发现这种被叫做“格桑花”的花儿,在北京也很常见,并非只生长在西藏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慢慢地,对它的关注多了,认识也更深入了,于是就更加喜欢它了。,,  原来我在西藏认识的那种植物学名叫“秋英”,别名:格桑花、扫地梅、波斯菊、大波斯菊。而西藏人所称的“格桑花”可不单指这一种花,它是具有相同品质的花儿的统称。这听起来有点儿晕吧?——别急,等我解释完,您就明白了。“格桑花”藏语为“格桑梅朵”,“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它并不单指某一种植物,而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比如,当地的“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鹃”、“雪莲”等都可以被叫作“格桑花”。而“秋英”其实很早就有被带进过西藏,但并未形成气候。而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川西、滇西北、西藏等旅游业的兴起,又加之当时一个旅游宣传的契机,才使它被大面积地种植,并真正形成了规模,也算正式进住了西藏,成为了高原景区一道闪亮的风景。“秋英”也由此受到了当地人及各地游客的首肯,被成功冠以了“格桑花”之名,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花”。,  ,  秋英为菊科秋英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2m,叶二次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或丝状线形,舌状花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等,花色丰富,花期 6~8月,果期9~10月。原产美洲墨西哥,是一种优良的观赏植物。其适应能力强,在我国栽培甚广,路旁、田埂、溪岸,常自生,云南、四川西部等海拔达2700m的地域也有大面积规划种植。,  “秋英”,也叫“波斯菊”,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外来物种。作为一种引进的植物,它的身上还是有着些许西方文化的色彩的。,  在中世纪,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当时,大部分修道院都位于属地中海型气候的南欧地区,极适合栽种菊科的大波斯菊,于是它便就被选来献给八世纪时牛津出名的尼僧院院长,波斯菊也因此广为人知。,  ,  波斯菊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波斯菊国王的小女儿“大波斯菊公主”,被一个巫婆下了咒语,说她将成为一个永远孤独的人。因为没有人能够破解这个诅咒,所以,波斯菊公主一个人被禁锢在公主城堡里面,看着每天的日升日落,寂寞无助,她常常坐在花园里的秋千上独自哭泣。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位来自远方的勇敢的骑士闯入城堡,他一下子被公主深深吸引,对她一见钟情,于是两个人相爱了,此时,幸福的摩天轮从天而降,大波斯菊公主的诅咒被解开,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波斯菊不但吉祥美丽,还有药用价值呢。《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波斯菊别名痢疾草,以全草入药。性味甘,平。可以清热解毒,化湿。主治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外用治痈疮肿毒。,  近些年有研究表明,秋英种子的水提取物可减轻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调节糖尿病肝脏的糖代谢,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体重也有有效的控制作用,这为秋英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另外,利用秋英色彩鲜艳、色素含量高、抗紫外光等特点,研究秋英色素各组分的光、热性能,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开发秋英在绿色能源方面的应用价值;秋英还可以被考虑作为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材料,开发其在改良和修复土壤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秋英对于高原建设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能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绿化效果。,  ,  正值北京的金秋,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大片的秋英花海。如今,秋英的花期已经被大大延长,让我们从夏天开始直至十月,都可以享受到它的美丽。生机勃勃的翠绿中,星星点点的米白、粉红、梅红、酒红,有的淡雅,有的浓郁,汇聚而成的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让我们流连忘返,醉迷其中。,  ,  真心希望这个“给点儿阳光就灿烂,撒点儿种子就泛滥”的小花儿,能够驱散2020人们心中的阴霾,带给大家更多的幸福与吉祥!,(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

中药红花的药用与染色应用历史(一)

  红花,原名红蓝花,来源于菊科红花属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草红花、刺红花、红蓝、黄蓝、红花草。原产于西域地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将红花传到内地。其得名缘由在宋代《图经本草》中有记载:“红蓝花,即红花也。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俗称红花。”红花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天然的植物红色染料,应用历史十分悠久。,,  红花饮片,  红花的药用历史,  红花入药历史非常久远,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妇人杂病篇”,用红蓝花酒方治疗妇科疾病。唐代以后,始称为红花,载于《开宝本草》:“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宋朝苏颂《本草图经》谓:“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猬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李时珍又记载了“番红花,即洎夫蓝、撒法郎。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花,辛,温,无毒。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载:“红花,属阳,体轻,色红,气膻,味辛微苦,性温。红花色红类血,味辛性温,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  红花植物,  红花的突出功效,  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一个关于红花的故事。宋朝的《养疴漫笔》记载:“新昌徐氏妇病产。有名医陆某在二百里外,舆致之,及门,妇已死,但胸隔间犹微热。陆入诊之良久,曰:此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则可活。主人亟购如数。陆乃为大锅煮之,候汤沸,遂以三木桶盛汤于于中,取窗格藉妇人寝其上,汤气微,复进之。有顷,妇人指动,半日遂苏。”此药为何如此神效,盖以红花活血之故也。,  ,  图片来源于《中华大典·医药卫生·药学分典(第一卷)》,  由上述故事可知,红花活血效果极佳,是治疗妇产科淤病症的要药。临床上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等,含有红花的著名方药有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等。在蒙医中,红花被称作“古日古木”,是传统蒙药复方中除诃子外使用最频繁的药材,有清肝热、调经、活血、止血、止痛、消肿、滋养正精之功效,常见的复方有德都七味红花丸、十三味红花密( 秘) 诀丸等。而在藏医中,红花被称作“扎鸽尔贡”,具清肝热、止血、滋补功效,在藏医《四部医典》中载有“七味红花殊胜丸”, 具有清热消炎、保肝退黄的功效。红花入药,内服入煎剂,外用可做成红花油、红花酊涂擦。,  红花的古代应用,  红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总结了红花的应用:“其花可染真红,又可制胭脂,为女人唇妆;其子五月采收,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花,味辛温无毒,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润燥,止痛散肿,亦治蠢毒。”可见,红花不仅药用,还可以作为染料。红花适合多种纤维的直接染色,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为鲜艳的一种,用它染得红色被称之为真红或者猩红。,, 红花染色                                                                                   红花染色成品 ,  红花的染色原理,  红花的色素主要分为两种:红色素和黄色素。两种色素性质不同,红色素含量较低,占0.3%-0.6%,溶于碱而不溶于酸,属于醌氏查尔酮类物质,能够被氧化为红色的醌氏红花苷;黄色素含量较大,占30%左右,可溶于水、酸,不溶于碱。传统提取红花中红色素方法是制作红花饼,也就是利用两种色素在酸碱溶液中的不同反应来去除黄色素、提纯红色素。关于红花饼的制作、染色应用等将在下篇中进行叙述,敬请关注。,  ,  ,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国学经典之一。诗经中的诗歌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反映的是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在读诵古雅的诗篇时,不时的发现一味味中药,也是一件趣事。据统计,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一首首诗歌仿佛一幅幅美妙的本草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一)、(二)、(三)中,为您介绍了青蒿、芦根、车前子、木瓜、桃花、艾、葛、瓜蒌等中药,今天继续为您介绍,带您欣赏诗经里的中药之美。,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采绿》抒写了妇人对外出逾期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从采草写起,以终日不盈一匊(同“掬”,一捧)或一襜(护裙),表示心不在焉,借此描写思念之深的忘形幽怨。由此才会“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仅迟一日,已是如隔三秋。于是自然想象出归来后为他装弓箭、理鱼线的快乐情景。而两相对照,想象愈美,现实愈苦,可见思念的强烈,渴望的深远。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有时更比如实的刻画更有神韵和诗意。,  ,  诗中的蓝,指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植物,可作染青蓝色的染料。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的就是靛青这种蓝色染料是从蓼蓝中提取,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事实上,蓝染植物不止蓼蓝一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凡蓝五种,皆可为淀”。即除蓼蓝外,还有马蓝,木蓝,苋蓝,菘蓝等,通称蓝草,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本草纲目·草部·蓝》,记载了上述五种蓝的形态特点,并指出:“诸蓝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故能解毒除热。”正如菘蓝的叶可用作大青叶,根可用作板蓝根,蓼蓝的叶用作蓼大青叶,菘蓝、蓼蓝、马蓝的茎叶加工品用做青黛,均取自蓝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靛蓝如何获取呢?《本草纲目·草部·蓝淀》中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同时,可取“浸蓝水”为人治病,“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  靛蓝色泽浓艳,浸染绵麻织物,则有谦和素雅质朴的情态,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经靛蓝蓝染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磨,依然安静地流露出它原本的气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用蓝草染就的天然植物纤维织物及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时尚流行的一个重要部分。,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年轻的女子一边采集卷耳,一边却在叹气,因为思念远行在外的心上人,半天也采不满斜口筐。,  自古人们对卷耳的解释众说纷纭,这里的卷耳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苍耳。因为苍耳子有黏附的特点,借助其纠缠不休、缠缠绵绵的秉性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苍耳果实满布倒钩刺,常附着兽皮或人类衣物借以传播。虽然中国原不产苍耳,但早在古代时就经由牲畜买卖而传入,即《博物志》所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即苍耳)子多刺,粘缀羊毛,遂入中国。”因此,苍耳又有羊负来之名。苍耳是汉以后的舶来物,周代中原地区是没有的,何得吟咏之?另外,采摘卷耳主要是食用,而苍耳有小毒,有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宋代郑樵《通志虫鱼草木略》中“然诗云:采之卷耳,以其可以茹也……若苍耳,但堪入药不可食”。由此可见,卷耳是苍耳也是古人的一个误区。,  第二种说法为石竹科卷耳属植物卷耳。卷耳茎细,草本,茎叶上有软柔毛,5片白色的花瓣素雅可爱,长在田间野地里,如同女子恬淡纯洁的品质。陆玑所言:“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救荒本草》中有对苍耳(古人认为苍耳就是卷耳)的描述,“生野中,作地摊科生,茎细弱,叶象女人指甲,又似初生枣叶。微薄细茎,梢间结小花梢。苗叶味甘,采嫩苗叶熟,油盐调食。”又称其为婆婆指甲菜。以上描述都符合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石竹科卷耳属粘毛卷耳的特点,既可食用,又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地耳了。郭璞注云:“枲耳也。…形似鼠耳,丛生如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地耳”进行了考证:“地耳亦石耳之属, 生于地者,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这与清牟应震在《毛诗质疑》中所描述的卷耳的性状亦基本相同。“地耳”(又名地软)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喜长潮湿的地表,夏秋季雨后湿地常见,墨绿色,形似鼠耳,丛生如盘,可以为蔬,为中国传统副食。听农民们讲,如果是连雨之后,往往在一小片草丛中就能采满一篮,证明了“卷耳”具有“易得”的特点。卷耳系之《周南》,到如今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的河滩沙石地或荒坡野岭中,每逢夏秋(甚至初冬)雨后,卷耳丛生,与卷耳的物候地理特征相合。,  卷耳无论是何种植物,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采集苍耳、卷耳还是地耳,每当读到此诗,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美丽动人的痴情女子,对那个远在他乡的少年牵肠挂肚的画面。《诗经·周南·卷耳》的美或许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它的朴实,更能穿越时光,打动人心……,(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防疫中药——藿香与佩兰

  藿香与佩兰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也就是说藿香与佩兰在临床使用时往往是固定搭配,用藿香时一般也用佩兰。,  ,  说起这个药对,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哥哥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小姑叫霍香,嫂子叫佩兰。姑嫂二人相互体贴,一起操持家务。,  ,  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暑,头痛眩晕、恶心乏力。霍香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哥哥在家时,经常带我去采药,教我认识了两种祛暑解热的药材,我这就上山去挖一些。”佩兰考虑到霍香是女孩子,一人上山不安全,不同意她去。但霍香一心想治好嫂子的病,最后还是女扮男装进山去了。,  佩兰躺在床上却心系霍香,两眼紧盯着房门,直到天黑,才看见霍香的身影。只见霍香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踉踉跄跄,一进门就瘫倒在地。佩兰挣扎起身去搀扶霍香,霍香无力地指着脚说:“嫂子,我被毒蛇咬了”。佩兰赶紧扒下藿香的鞋袜,看见小姑的脚面又红又肿,且肿到了小腿。情急之下,佩兰抱起小姑的伤腿,用嘴去吮吸伤口里的毒汁。霍香怕嫂子中毒,哭着推开她,佩兰不肯放弃,仍一个劲儿地吮吸着。,  次日,乡亲们发现姑嫂二人躺倒在地上,霍香已经去世,佩兰也奄奄一息。佩兰断断续续地告诉大家霍香采来的两种草药的药效后,便咽了气。乡亲们既伤心又感动,埋葬了姑嫂俩,并记住了这两种解暑的草药。为纪念这姑嫂,大家把那种长着圆叶粗茎的药草叫“霍香”(后写成藿香),把尖叶细茎的药草叫“佩兰”。,  ,  ·  藿香,  藿香,又名广藿香、鲜藿香,是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60厘米,四棱形,分枝,被绒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圆形或宽卵圆形,单叶对生,揉之有特异香气。穗状轮伞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冠紫色。原产于菲律宾、东南亚各地,现中国南方地区有大量栽培,以广东石牌的广藿香质量最佳。,  ,  广藿香全草含挥发油,它的气味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和藿香正气水的味道一样。没错,广藿香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组成。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的治疗。,  研究表明,广藿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白念珠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等也有抑制。所以,中药防疫香囊中常有藿香的身影。,  ,  广藿香不仅药用,还常用于化妆品行业。因为广藿香是植物香料中味道最为浓烈的一种,通常用于香水中,现在有1/3的高级香水都会用到它。广藿香挥发油的香味浓而持久,是很好的定香剂,其独特的辛香味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明显。,  ,  佩兰,又称鸡骨香、水香,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高40-100cm,茎是绿色或者紫红色的。叶对生,下部的叶常枯萎;中部的叶片较大;上部的叶较小。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全部苞片紫红色,每个头状花序具花4-6朵,花白色或带微红色,全部为两性管状花。到了夏天,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它的长势最旺盛。佩兰整株植物都有香气,与广藿香一样都是芳香化湿药,在临床上也经常与广藿香形成药对,一起使用。,  ,  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症的治疗。,  佩兰也富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石竹烯、冰片烯、荜澄茄油烯醇、十六酸、α-律草烯等,对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报道,在病房中使用苍术、白芷和佩兰熏蒸,对空气进行消毒,同紫外线灯消毒和低温等离子体消毒相比,消毒效果基本一致,并且操作期间人员流动不受限制,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广泛应用。,  ,  佩兰古时单称“兰”,因为是草本植物,后来又称为“兰草”,又因为佩兰有香气,古时的妇女常把它的叶子和花作为装饰,或为辟邪,佩戴在胸前,故而,又有了佩兰之名。,,  古人常将佩兰放入香囊内佩带,因为其香味既可提神醒脑,还可芳香辟秽,可以预防多种呼吸道疾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内装佩兰的香囊。,  ,  夏天被蚊虫叮咬之后,用新鲜的佩兰叶子擦拭,可止痒。如果用佩兰泡水洗澡,古称“浴兰汤”,也可杀菌止痒,舒筋活络,治疗皮肤病。,(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

 芄兰咏千古,情深何归处——认识药用植物“萝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三百多首诗歌,其中的《卫风》中有一篇,题为《芄兰》,读之很是耐人寻味。其原文是:,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wán)兰:一种蔓生植物,也名萝藦。,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可为装饰。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佩戴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我为您解读一下此诗的大意:一位少女看着芄兰角锥形的果子已经挂上枝头,而那个曾是童年玩伴的少年腰间挂了个觽,一副潇洒得意的模样。挂个觽你就真的是成人了吗?就不能如从前般和我在一块儿玩了吗?看芄兰枝叶繁茂得多有生气,而你戴了个射箭拉弓的扳指就真的是成人了吗?怎么就不懂得与我亲热了呢?瞧你那垂带飘飘、得意忘形的样儿!,  读完这一咏三叹的诗句,您是否仿佛听到小女儿家不满的鼻哼声?小女子那眉头紧锁,撅着小嘴儿,赌气埋怨少年遗忘旧情的形象,是否已跃然纸上了?责之愈切,更突显其爱之深,折射出女子的相思与哀怨,不免让人为之动容。也正是因为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句,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蔓生植物,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芄兰”的学名为“萝藦”,首次见于《唐本草》,后李时珍收载于《本草纲目》蔓草类。也被昊其浚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萝藦因为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所以别名也特别多,如:斫合子、羊婆奶、婆婆针线包、羊角、天浆壳、蔓藤草、奶合藤、浆罐头、奶浆藤、老鸹瓢、雀瓢、千层须、飞来鹤等等,不过多是和它的植物形态特点或功效相关。它在全世界更是有200多个属,2200 多个种,分布也非常广泛。,  ,  盛夏时节,你有没有在不经意间被一股浓浓的香气吸引?寻香觅处,就会发现隐藏在其他植物之间的攀爬缠绕的一种植物,它很不起眼儿,总是缠绕在别的植物上、篱笆上、或栏杆之上,不仔细寻找,几乎看不到它心形的绿叶,可浓浓的花香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去探看一下它的模样。此时跃入你眼帘的并不是什么鲜艳的花朵,而是十多朵毛绒绒的海星状小花儿组成的一个个绒球,每朵小花儿不足1厘米,花冠白色,有淡紫红色斑纹,顶端反折,内面被有密集柔毛,不娇艳,更不出众,可它的香气确实可以让你久久无法忘怀。除了花香,你还会看到它表面长满瘤状突起的奇特纺锤形或牛角状小果,长6-9厘米,不小心折断它的藤蔓,会有白浆流出,“羊婆奶”、“天浆壳”、“奶浆藤”这些名儿估计就是这么来的。萝藦果实的形状也许给了先民做针线包的灵感,故而有了“婆婆针线包”的名儿。又因为硬了的果壳一分为二,像瓢的形状,或许就成了先人舀米喂鸟雀的工具,故而又获“老鸹瓢”、“雀瓢”之名。萝藦的别名还真真是有趣呢!,  ,  小时候奶奶告诉过我,说这个萝藦的新鲜果实能吃,还有点儿甜,我还真尝过。可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个植物的白浆有毒,所以也就不敢再吃了。不过,明朝周王朱橚(sù)在《救荒本草》记载:“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邪气,淘净,油盐调食。”看来,在古代,萝藦是可以救荒度命的。不仅于此,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说:“汉高帝用子傅军士金疮,故名斫(zhuó)合子。”这个“斫”就是用刀、斧等砍伤之意,而“斫合子”其意为“可以使刀箭伤复合的果实”,看来,萝藦还曾经是古代的“金疮药”呢!,  更有趣的是,在南北朝时期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去家千里,勿食萝藦。”这谚语竟然还出自当时一位名医的著作。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载:“萝藦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叶厚而大,可生啖,亦蒸煮食之。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藦枸杞。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与枸杞叶同也。”原来陶大夫是在提醒离家在外而妻子不在身边的男子,不要吃萝藦,因为萝藦有补益精气功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后又有明代《本草汇言》记载的“萝藦,补虚务、益精气之药也。”也是对萝藦的壮阳功效的佐证。,  ,  根据现代典籍的记载,萝藦来源于萝藦科植物萝藦,它的全草、根及果实都可药用。根及全草可以补益精气,通乳,解毒。用于治疗虚损劳伤,阳萎,带下,乳汁不通,丹毒疮肿等;补益精气;果实长于生肌止血。主治虚劳;阳萎;遗精;金疮出血、月经不调等;果壳长于补虚助阳,止咳化痰。用于体质虚弱,痰喘咳嗽,百日咳,阳痿,遗精等。近年来的现代研究发现,萝藦科植物中富含C21甾体皂苷、生物碱、黄酮、苯乙酮、萜类等化合物。文献大多认为萝藦是无毒的,但因为其乳汁含蛋白酶,茎、叶中含妊烯类甙,可能在其水解后生成如加拿大麻糖、洋地黄毒糖等成分而引起不适,故而历来也有萝藦乳汁有毒的记述,所以使用时应注意用量。,  研究表明,萝藦科植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多样,主要用于治疗百日咳、带状疱疹等,其主要成分甾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乳汁中所含的成分具有强心作用,其中甾体苷、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活性;萝藦多糖成分可提高免疫功能。另外,用萝藦乳汁外用治疗扁平疣疗效明显,但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当秋风渐渐刮落树上最后的枯叶之时,萝藦果实也日渐成熟了,它们会从中间纵裂开,褐色扁平的卵状种子,附着在狭翅上,借助风力,白色的绒毛像蒲公英种子那样飞向天空,随意寻到一处落了脚便再度重生。,  我有时会想,人活着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如萝藦一般默默地为世界奉献些什么,哪怕是一抹香气,哪怕是对病痛的些许安抚,能安详宁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其实也挺美好的。您说呢?,(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一种象征长寿的美丽植物

  楸英独妩媚,淡紫相参差。,  大叶与劲干,簇萼密自宜。,  图出帝宫树,耸向白玉墀。,  高绝不近俗,直许天人窥。,  古人优雅的诗句,让我眼前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幅美妙绝伦的春宫画卷,而这画卷中的主角就是此时风头正盛的美丽植物——楸。现下4月下旬,正是楸树开花的季节,我们校园的楸树英姿曼妙,绯紫一片;紫禁城明嘉靖年间所植的古楸树也正是“紫气东来”时;北海、颐和园、大觉寺等众多皇家园林、名寺古刹,百年的古楸正繁花满树,与红墙绿瓦交互掩映着,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驻足。,  ,  楸,是经历了中国史前地质地貌结构变迁得以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老活化石树种之一。早在地质年代第四纪冰川前,华北及其它地区就已有楸树分布了。,  在古代,楸树原本不叫这个名字,春秋《诗经》里把楸树叫做“椅”;《左传》记楸为“萩”;战国时期《孟子》谓楸树为“贾”。到了西汉,《史记》中才开始称其为“楸”。宋《埤雅》又名楸为“木王”,该书还解释:“椅即梓,梓即是楸。”《汉书》说:“楸也,亦有误称为梓者。”因楸与梓是同科同属植物,外形极为相象,有树中“双胞胎”的说法,故古人常将二者混称。,  ,  楸树为紫葳科梓树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树径可达1米多,树冠狭长倒卵形。树干通直,主枝开阔伸展。叶片三角状卵形,花冠浅粉紫色,内有紫红色斑点。花期4-5月,果期9-10月。楸树寿命长。但自花不孕,往往开花而不结果实。关于繁殖楸树的方法,早在北魏的《齐民要术》、明朝《农政全书》中就已有研究和记载。,  ,  话说,对于这种繁殖栽种相对困难的树种,古人为什么要研究它呢,司马迁《史记·货殖传》中的这段文字也许能让我们明白一二:“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原来,在2000多年前,竟然出现过因为栽种和经营大面积的楸树,而成为了当时大富豪的人家呀!难怪在我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林谚了。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把栽楸树作为财产,遗传给后代子孙的习惯呢。,  古人还真是有眼光,在那个时候就知道,楸树是极具经济价值的呀!其实,在现代,楸树也是因其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居百木之首。它可是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呢!楸树木材具有许多构造上的特点和工艺上的优良特性。如:材性好、花纹美观、质地坚韧致密、坚固耐用、绝缘性能好、耐腐、不易虫蛀等等,可专门用来加工高档商品及特种产品,像枪托、模型、船舶、车厢、乐器等。所以楸树又有“中国木王”、“中原红木”之称。,  ,  当然,楸的药用价值也是早在《千金方》、《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代典籍中就能看到应用记录的。现代中药典籍中也有收载。如,楸叶,外用可治疗毒肿、小儿头上疮等;楸木皮,内服外用可治疗口吻疮、白癜风等;楸的果实,有清热利尿作用等。,  楸树树形优美、枝叶浓密、花大色艳,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也是很广的。楸树具有防风、降噪、抗污染、抗有毒气体的功能,尤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净化空气,它分泌的黏性物质极具有吸附灰尘、花粉、小虫等的特性,所有它也被称为“环保树”,是我国林业局认定的一级绿化树种。2002年联合国世界健康学会还将楸树定为“人类健康树种”。,  又因为楸树的树龄能够达到千年之久,所以人们常把楸树作为长寿的一种象征。像故宫里的古楸树,树龄大都在500年以上;山东青州市(益都)范公亭的两棵“唐楸”,已有1300多年树龄;山西省原平市扶苏庙前,一株古楸树围13.2米,高达35米,树冠东西25米,南北23米,树龄有2000多年,是中国现存楸树中树径最大、树冠最高、年轮最长的一株,被称为“华夏第一楸”。,  ,  “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楸树馨香未曾见,墙西碧盖耸孤陵”……愿楸树一直陪伴着我们,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带给人们更多期盼与美好!,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

防疫中药——丁香

  ,  今天提到的丁香,不是木犀科的观赏丁香,而是来源于桃金娘科的药用丁香。观赏丁香与药用丁香的区别,可搜索本公众号的“观赏丁香与药用丁香”。, 丁香的名字,,  丁香是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et Perry的花蕾,晒干后花蕾的形状犹如钉子,因此得名。在中药中,丁香还有公母之分,花蕾称为“公丁香”,果实称为“母丁香”,又因为果实里的种仁是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的,故母丁香又称“鸡舌香”。,  丁香是外来物种,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最初是作为香料和调味品使用的。据史料记载,到十八世纪末,印尼是世界上唯一的丁香生产国,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的丁香都来自印尼。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的丁香贸易都被荷兰人所垄断。荷兰人为了减产提价,曾一度肆意砍伐马鲁古群岛上的丁香树。,  丁香主产地变迁至东非,  1769年,一个法国船长从马鲁古群岛偷运了几株丁香到法国的留尼汪岛、再转运至东非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 )、奔巴岛(Pemba)和马达加斯加岛。谁曾想,这几株丁香似乎更适宜在东非生长,至十九世纪,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马达加斯加岛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丁香生产地,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丁香的主要产区,特别是桑给巴尔,所产丁香占世界丁香市场的五分之四。印尼虽还是丁香的重要生产国,但其产量已退居其次了。,  丁香曾是欧洲的奢侈品,  香料的英文单词“Spice”来自拉丁语“species”,原意是“量小而贵重的东西”。 欧洲的气候注定了香料无法在欧洲种植,欧洲人又一直对香料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追求,所以,在香料最匮乏的时代,胡椒、丁香、肉桂、肉豆蔻等从印度或有香料群岛之称的印尼经波斯带到罗马,其价格往往会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是贵族阶级的奢侈消费品。,  ,  在众多香料中,丁香尤其为欧洲人所推崇,被称为“香料王后”,以极度稀有和奢侈而著名。丁香味辛辣,芳香浓烈,在欧美常常用作肉类或者面包的调味,是圣诞食品专属的调味剂,也常常被用来调酒。欧洲人还喜欢把丁香插在柑橘上,用丝带绑起吊挂在衣橱内以熏香衣物。,  丁香传入中国,  丁香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但多以“鸡舌香”之名而记载。西汉时期,印尼爪哇使臣曾经向汉帝进贡过“鸡舌香”。三国时期,曹操曾派人致信诸葛亮:今送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由此可见,鸡舌香在当时也属于非常贵重的物品。,  丁香是“古代的口香糖”,  ,  东汉司隶校尉应劭所著的《汉宫仪》中记载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的宫廷礼仪,而此项宫廷礼仪的形成与当时的一位大臣刁存密切相关。据记载,东汉恒帝时,有侍中名刁存。年长,有口臭。一日,恒帝赐了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令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没敢立即咽下,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一位好友来访,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好友察看后,认出那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虚惊一场,遂成笑谈。也许正是刁存口臭的提醒,口含鸡舌香奏事逐渐演变成为当时的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后来还衍变成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  丁香的药用,  丁香是著名的香料和调味料,与此同时,丁香在中药中还是一味常用的温里药。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的治疗。,  小验方:,  治胃寒呃逆:丁香3g、陈皮9g(或柿蒂3g),加水煎煮,取汁饮用。一日2次。,  治胃寒疼痛:丁香3粒,黄酒若干。将丁香置于盛有黄酒的碗中,隔水炖热。趁温饮用。,  治小儿吐泻:丁香、肉桂等份研粉。每取少许,以姜汁调和均匀。敷于脐中,外以纱布覆盖,2日一换。,  丁香的防疫作用,  丁香,意如其名,具有浓郁的香气,而香气来源于其所含的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β-石竹烯、乙酰基丁香酚、α-石竹烯、δ-杜松油烯等。现代药理证明,丁香挥发油抗菌活性明显,抑菌谱广,对结核分枝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哈氏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丁香挥发油对灰绿曲霉、黄曲霉、青霉、黑根霉、高大毛霉、人参黑斑病菌等真菌以及病毒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正是因为丁香具有香气,可激发人体正气,同时所含挥发油对细菌、真菌及病毒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所以,熏香防疫和中药香囊中,能经常见到丁香的身影。,,  四时流感预防香囊:藿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 。上药共研细末,装入无纺布袋内,再置于香囊外袋中,佩戴身上,时时嗅闻,有助于四时流感的预防。,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

中药红花的药用与染色应用历史(二)

  红花的染色历史,  红花作为染料历史悠久,最早的红花用作染料记录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纪的埃及,红花的黄色素被认为有防腐作用而用于制作包裹木乃伊的绷带。我国用红花染色始见于西晋,《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当时还有民谣流传“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地区(祁连山脉)盛产红花,而红花中的红花素提取出来可以作为妇人化妆用的胭脂,故有丢失了焉支山,无法种植红花,使得当地的妇女无颜色的说法。说明红花的染色作用在汉朝时期已被广泛应用,还制成了胭脂(又名燕脂、燕支、焉支、烟支等)。,  当用红花能染出鲜艳的红色后,红花就逐渐代替茜草,被大量用来染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红已经普遍应用,红花不仅可以染布,作为古代女性的化妆品也应用普遍。如东晋习凿齿在《与燕王书》 中云:“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烟支。”魏晋时期,染红工艺也越来越成熟。如北魏时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详细记载红花的“杀花法”(去掉黄色色素、提取红色色素),说明当时已经熟练掌握了红花染色的科学技术方法。,  ,  用胭脂化妆的唐朝女性壁画,  (图片来源于《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  汉唐之后红花成为染红色织物的主要植物染料,红花的栽培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唐朝李延寿在《 北史》中记载“凉州绯色天下之最”。红花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为鲜艳的一种,故用红花染成的红色被称为真红、猩红、干红。白居易有诗《红线毯》“择茧缥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李忠有诗《红花诗》,曰“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都形象的概括了红花的色彩。红花染色技术在隋唐之际亦从我国传入日本和朝鲜。日本《延喜式》中载有用红花染色的各种配方,民间用红花染色也极盛行,延喜年间有“红花廿斤染绢一匹”的记载。宋元时期,红花一直是最主要的红色染料,在其色素的制备与提取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清朝,红花饼的制作(色素提取方法)更加普遍和昌盛,很多著作记载或收录了红花饼制作技术,如陈淏子辑《花镜》、张宗法《三农纪》等。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人工合成化学染料传入中国,传统染料红花受到冲击,使用量逐渐减少并消失。,  红花的种植与采收,  自古以来,红花作为重要的染料,其种植和采收在古代著作中多有记载,如北魏《齐民要术》、宋《图经本草》、宋《天工开物》、元《农桑衣食摄要》、元《农书》、明《本草纲目》、清《群芳谱》等。不管是作为染料还是中药,红花的采摘十分重要。李时珍谓“侵晨带露摘取”,《天工开物》解释为“若日高露旰,其花既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水,放花较少,晾晒无防,以无日色故也。红花逐日放绽,经月乃尽。”明代严怡《红花歌》称“莫道红花易,红花采亦难,芒刺如针攒叶端,采之须及露未干”,描写的就是清晨带露采花的景象。现代大型本草纪录片《本草中国》称“采摘红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现代研究,应该在红花由黄变红时采收,这时花中含有的红色素含量最高。,  红花的传统染色方法,  传统红花用于染色前先做成红花饼,最早记载红花饼制法的是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述: “取蓝花捣,以水淘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干。”即把红花捣碎后把黄色素淘去,做成“如手掌”饼状,于湿草中卧宿一夜阴干。从中可知,当时制作的红花饼“如手掌”。,  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卷五中记载了“杀花法”,并未做饼,而是制成干红花,认为“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说明当时红花饼和干红花两种方法共存,这一点在明《本草纲目》中记载更详细:“侵晨采花, 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干,或捏成薄饼,阴干收之。”,  ,  宋《天工开物》对红花的记载,  宋元以后,随着纺织品生产的逐步扩大,红花的需要量也大为增加,为大量存储和运输的需要,红花饼得到普遍推广,如元代鲁明善《农桑衣食摄要》、明代邝璠《便民图篡》、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张岳《嘉靖惠安县志·物产》等均记载了红花饼的制作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彰施第七》之“造红花饼法”中记载:“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篙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具此可以得出古代制作红花饼的详细细节,如提到将红花捏成饼之前,用“青蒿”覆盖,青蒿为一年生草本, 属菊科,有浓郁香气,现代医学研究有抑菌杀虫的作用,“青篙覆一宿”既能保湿有助于发酵,又具有防虫抑菌的作用从而防止发霉。在质量控制方面,书中指出:“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后,其色即毁。”还记载“若欲转还这样,但浸湿所染这样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这样数十滴,其红一豪收转,仍还这样原质”。现在研究沉香、麝香含有的芳香类物质与红花中含有的红花苷相遇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使颜色慢慢消失。书中还提到了用碱性溶液收转的方法,红花所得的染液不用时,藏在绿豆粉里面,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染红色,即是掌握了红花红色素在酸碱溶液中的不同性质,绿豆粉显碱性能溶解红色素,染色前再调至酸性用于染色。,  《天工开物》还记载了采用不同浓度的红花染料,可以染得大红色、莲红色、桃红色、银红和水红色等多种色泽,表明当时能充分这样运用红色素的原料特征和规律,掌握染色工艺。,  传统的红花饼制作方法可以简述为以下步骤:采花——洗花——捣花——绞汁——发酵——揉搓——做花球——成饼。将红花捣烂绞汁是挤出黄色素,米泔水淘洗是利用黄色素溶于酸的特性,进一步去除黄色素,后覆盖青蒿发酵有助于转化为主要的红色素,并防止红色素的破坏,最后晾干红花饼。红花饼染色前再次用乌梅水煎,去除残留的黄色素,再用碱水反复提取红色素,染液再用乌梅水中和,得到最终的红色染液。由此可见红花饼的制作与染色前处理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  采花                                                                          洗花,  ,  捣花                                                    绞汁(米泔水再淘洗),  ,  发酵                                                                                      揉搓,  ,  花球                                                                                  成饼,  具有五千多年应用历史的红花染料以其独异的性质、鲜艳的色彩而闻名于古代世界,但非常可惜的红花染色工艺在现代社会已经失传。借此,希望这项传统工艺能够被重新认识、重视,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防疫中药——细辛

  在中药中,有许多中药并不像艾叶、苍术、菖蒲、藿香、吴茱萸等在防疫作用上如此名声显赫,但又经常出现在防疫战场上,如白芷、细辛、丁香、肉桂、桂枝、紫苏、荆芥、白豆蔻、陈皮、薄荷、山奈等。或许是因为上述中药的其他功效过于强大,导致防疫作用常常被忽略。今天为大家介绍细辛。,  来源、功效、药理,,  中药细辛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为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飘,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细辛含有木脂素类、黄酮类、甾体类、多糖类和挥发油(萜类、芳香族类、脂肪族类)等多种化学成分。除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镇痛、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氧化、抗抑郁、降血压、抑制癌细胞等作用。,  细辛防疫的物质基础,,  挥发油是细辛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特异香气的来源,同时也是防疫的物质基础。早在1981年就发现了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其抗菌主要有效成分为黄樟醚,为广谱抗菌药物,对黑曲霉、土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等众多真菌株都有明显的灭杀作用。有研究证明,细辛挥发油中的细辛脂素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阻挡病毒侵袭。细辛可有效干扰猪流感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此外,对新城疫病毒(NDV)还具有直接的灭活作用。,  细辛名字的含义,,  提醒大家要细心谨慎地使用细辛。在临床中细辛的用量往往限于古训“细辛不过钱”的警示(1钱约为3克),说明细辛有毒性。细辛的毒性源于2个方面,一是挥发油中的黄樟醚。黄樟醚既是有效成分,同时也是毒性成分,中毒表现为呼吸麻痹,往往有头痛、腹痛、呕吐、渐至躁动不安、嗜睡、呼吸困难、深昏迷等表现。二是细辛来源于马兜铃科,马兜铃科的植物多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细辛地上的茎叶含有一定量的马兜铃酸,而地下的根及根茎所含马兜铃酸含量甚微,所以从2005年版药典起,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改为根及根茎了,目的就是为了减小细辛的毒副作用。不过,“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们要辩证地分析,若直接单用细辛,作为散剂,剂量应小于3克,但若配入复方作煎剂时,挥发油会随水蒸气蒸发,煎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极低,所以,细辛的用量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加,可用至6-15克。,,  告诉大家细辛的模样。没错,细辛的根就是细细的,尝之有很浓的辛辣感,同时还很麻舌,闻之有香气。细辛这两个字把药物又细又辛辣的特点表露无遗,很容易让大家记住它的模样。,  细辛的应用,,  温经散寒:细辛性温,既散风寒又去内寒。散风寒以寒邪偏盛、头痛、肢体疼较者为适宜,常用方剂如“九味羌活汤”。细辛配伍麻黄、附子所形成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则是治疗阳虚内寒的典型用法。,  温肺化饮:细辛辛散温通,能宣肺化饮,适于治疗寒饮咳喘证。,  止痛:细辛辛香走窜,止痛能力颇强。特别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症。,  通窍:细辛辛散温通,芳香透达,善于通窍,可通鼻窍,治鼻渊,对鼻窍闭塞不通畅、时流清涕者,可与辛夷、白芷等同用。,  防疫:细辛辛香透达,是中医“芳香辟秽法”常用的药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有专家推荐的“避瘟香囊方”,就含有细辛。避瘟香囊方出自清代医家吴师机的《理瀹(yuè)骈(pián)文》,方由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六味中药组成。,,        这六药分走六经,羌活走太阳经、大黄走阳明经、柴胡走少阳经、苍术走太阴经、细辛走少阴经、吴茱萸走厥阴经。六药等份同研细末,装入囊袋而成。此香囊药味辛香气烈,可佩戴于身或置于口袋、枕边、屋角、车内等处,顾护周身,防止戾气侵入,不局限用于新冠肺炎,可用于预防冬春季节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