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小草作远志

 五月份,北京新冠疫情反扑,公园景区都严格管控,趁着这个机会去郊外山上认认中药。我去的是北京西北的太行山余脉的后花园山,这里山峰错落,石奇谷幽,万木峥嵘。由于今年天气干旱,这里又属于石头山,且是山脉的阳坡,药用植物品种比较少,但随处可见一种细小的药用植物——远志。,   ,  远志,历代本草均用“远志”的正名,并沿用至今。明代李时珍释其名曰“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固有远志之称。”远志也有许多别名,《神农本草经》“叶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葽绕,一名细草”,还有“苦远志”“醒心杖”“线儿茶”,“小草根”等别名。其命名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根据外观植物形态,因为远志茎叶青色,叶片细小如线如草,《本草原始》称“茎叶青色而极细小,故苗名小草。”这里是说远志的地上部分称为“小草”。同时,古人又常常以麻黄来比较远志,如《本草经集注》记载“小草状似麻黄而青”,所以说“棘菀”“细草”“小草”“线儿茶”等别名皆是源于植物形态,别名“蓝花地丁”则是根据其花朵颜色命名;二是根据其性味功效,远志为根入药,味苦,故有别名“苦远志”“醒心杖”等别名。,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远志的一个典故:东晋大臣谢安朝廷多次劝他归顺而不从,隐居在山林。后来却出了山,心甘情愿地做了桓温的司马。当时,有人送给桓温不少药材,其中有一味是远志。桓温就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是什么原因?”有个叫郝隆的大臣立即回答说:“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巧妙而又不失礼貌的回答了桓温,嘲笑了谢安。这里“处”即藏在地下的根,功效奇特,叫做远志,“出”即长出来的苗便为小草,意思就是隐居就叫远志,出山就成为小草,可谓是将远志和小草做了最佳的解释。,  ,远志,  中国药典规定远志来源有两种,分别是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 Poly gala tenuifolia Willd.和西伯利亚远志 P . sibirica L。西伯利亚远志,习称“卵叶远志”,因其叶片较远志大、宽。历代本草著作记载分为“小叶”和“大叶”,经考证小叶着为远志 P . tenuifolia Willd.,大叶者为卵叶远志 P . sibirica L。但是卵叶远志的野生贮藏量较少,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远志主要是来源于远志 P . tenuifolia Willd.,且是以栽培为主。两者的植物形态及区别如下:,   ,  远志,  远志,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茎多数丛生,直立或倾斜,具纵棱槽,单叶互生,叶片极细,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0.5-1mm。总状花序呈扁侧状生于小枝顶端,花朵稀疏且小,有花萼5枚,3枚细线状,2枚花瓣状,呈倒卵形,带紫堇色,花瓣3枚,紫色,两个侧瓣长圆形,龙骨瓣较长,有流苏状的附属物,雄蕊8,雌蕊1,柱头2裂。, ,  西伯利亚远志(卵叶远志),  西伯利亚远志(卵叶远志)近似于远志。茎丛生,通常直立,全株被短柔毛。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1-2cm,宽3-6mm,绿色,两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一般高出茎顶,花萼5枚,外面3枚披针形,里面2枚花瓣状,长达7.5mm,淡绿色。花瓣3,蓝紫色,2枚侧瓣倒卵形,2/5与龙骨瓣合身,龙骨瓣较长,具有流苏状附属物。雄蕊8,2/3以下合生成鞘,雌蕊1,柱头2,间隔排列。,   ,  西伯利亚远志(卵叶远志),  综上,两者最主要区别是,远志全株近乎无毛,叶片线形,花小,卵叶远志叶片较大,卵形或者椭圆状披针形,颜色绿,全株具短柔毛,花较大。两种远志的根都是长而壮,长达10余厘米,耐旱能力极强,一般生长在砂质土、石砾和石灰岩山地灌丛中。北京后花园是石头山,较干旱,在阳坡的沿路台阶、石缝处随处可见。《本草纲目》将草类中药分为山草、蔓草等,山草多为山脉阳坡植物,远志归在山草卷,非常合理。主产于山西运城(新绛、闻喜、绛县等)及其周边地区的远志是道地药材。,  远志的药用部位是根,但加工需去除中间木心,确切来说是根皮入药。自《本草经集注》以来,远志的炮制均是要去木心用根皮,“一斤只得三两皮尔”。《雷公炮炙论》指出远志去心是为了除闷,“不去令人心闷”。至今远志炮制仍是要去除木心,一般是采挖后,除去泥沙,干燥至皮部稍皱缩,用手揉搓抽去木心,此时远志呈中空筒状,称为“远志筒”。不能抽去木心的远志药材则是将皮部破开,去除木心,得到的是破裂、断碎的肉质根皮,称为“远志肉”。市场上将没有抽去木心的则为“全远志”或“远志棍”,质量较次。一般以为远志主根粗壮、色灰黄、去净木心者质量最优。, ,  中药远志,  远志药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并列为上品,其主要功效是安神益智、交通心肾。远志善于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是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的佳品,常常与复审、龙齿、朱砂等同用,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等。远志还可以祛痰开窍,消散痈肿,治疗癫痫惊狂,咳痰不爽,疮疡肿毒等。,  龚氏愤书小草同,郝隆巧答谢被讽。,  姜维寄药明心迹,益智强志美名封。,  解郁祛痰促脑聪,治惊利巧安神功。,  远志虽为内服药,疖疮疽痈外疗工。,  诗人以“小草远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远大抱负,中医以远志入药,来安神益智。这株小小的草却寓意深刻,用途重大,实则为一株有“抱负”的小草!

全国最大的林下参交易中心——清河人参交易市场

    清河人参交易市场座落于吉林省最南部的通化市集安市清河镇,成立于,1996,年,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交易厅面积,14000,平方米。,2000,年对市场进行了改造建设,建起了山参交易大厅,,2008,年,采取融资和吸纳民间资本的方式,投资,3800,万元对清河人参交易市场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2009,年成立了“集安市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地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南麓,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最高气温,37,℃,无霜期,128,天,年降水量,900,至,1100,毫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4.6,℃,温差较大,非常适合种植林下参,是东北林下参主产区之一。由于集安独特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所生长的人参、林下山参品质均优于周边其它县市。集安栽培的边条参和新开河人参,以其质优、形美、人参皂苷含量高而远近闻名。,  ,集安清河人参交易市场逢每月的,3,、,8,日为山参交易大集。市场以经营林下参为主,但也有小部分野山参交易。市场交易大厅里经常看到来自抚松、吉林市、桦甸、延吉等不同人参产区的经销商,有时还可看到来自浙江、广州等南方不同地区的商人在市场中交易。,2010,年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交易额达,15,亿元,参农从中受益,3000,万元,预计,2011,年交易额可达,16,亿元以上。,(中医药博物馆), , ,

人形“何首乌”

,近年来,发现“人形何首乌”的报道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前些天,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来了几个人,自称是从山西赶来的,带着一个硕大纸箱,说是发现了“宝贝”,到博物馆来想让专家给鉴定鉴定,到底是什么“宝贝”。打开纸箱一看,所说的“宝贝”不过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形何首乌”。此物是人工栽培的假何首乌,不是真正的何首乌,它是一种薯蓣科植物的块茎,这种植物叫“参薯”,这参薯其实就是一种跟人们常吃的山药相类似的植物。来人不信,说是自己亲自看到铲车从地里挖出来的,在当地已经有人出价20万,他都没有卖。何首乌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其实何首乌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药材,药店随处可以买到,价格也不贵,没有任何神奇可言。由于人们对“人形何首乌”的神秘感,一些人便认为有利可图,于是通过各种手段,用其他植物的根或根茎,在人形的模子中加工出“人形何首乌”。 ,下面为大家介绍真假何首乌的一些特征: ,真品: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何首乌 Polygomum mulifloru Thunh,.,的块根,市场上野生、栽培都有,,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10,公分左右,,直径,4,~8公分左右。个别,野生者可以达到长30公分,直径20公分以上。块根,表面是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 ,伪品:参薯(人形“何首乌”)是薯蓣科植物参薯,L.,的块茎,野生或栽培都有,块茎肉质、有粘液,长达60公分以上。人工栽培者,可根据需要栽培成各种形状。中药大辞典载,参薯也可药用,有补脾肺,涩精气,消肿,止痛等功效。但鲜品有毒,可至麻醉,蒸或炒后无毒。 ,何首乌其实就是一味普通的常用中药,生用何首乌可,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制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发。,但并没有什么其他神奇功效,大家大可不必花高价买它,以免上当受骗! ,(中医药博物馆),,

“生病起于过用”的启示

 ,“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该篇记载:“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异常,情志刺激太过,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过用”,亦即超出常度,打破阴阳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论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气氤氲(读作yīn yūn),阴阳之气相交则万物化生,生命形成后则必须遵守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而维护机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中医理论“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重要思想之一。《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产生有重要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顺应自然界清净之气则阳气固密,虽有邪气外袭,也不能损害人体,其关键在于注重顺应四时的变化而养生。《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而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脉象会随着四季的更替而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因其正常变化,万物得以化生不息,但其异常变化则成为致病之因,后世称之为“六淫”,“淫”就包含“过多”、“过甚”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言:“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所以《内经》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六淫致病就在于“过用”,从而揭示了人体因六气“过用”致病的发病特点。 ,水谷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即酸、苦、甘、辛、咸,各有所偏。而《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就是说五味分别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同时指出,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人体阴精的产生源于饮食五味,但若饮食五味摄取不当,则可使储藏阴精的五脏乃至人体受损而变生疾病。又云“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他脏腑变生多种疾病。《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示饮食应当有节制,不可过贪饱食,否则会损伤肠胃而产生疾病。《素问,•,热论》则进一步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认为热病患者饮食不当,可使疾病反复甚至迁延不愈,提示应该注意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饮食宜忌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自然反应,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但如果七情长久持续刺激或突然遭遇强烈刺激,则易成为致病因素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的情志变化是五脏功能反映于外的自然表现,不同的情志对应不同的脏腑。《灵枢,•,百病始生》告诫人们,“忧思伤心”,“忿怒伤肝”,“喜怒不节则伤脏”等,导致病从内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的运行失常有关系,而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影响到相应脏腑,的气机,,,导致脏腑之气的运行,出现,异常。并进一步将七情太过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太过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疾病产生。 ,,劳逸过度,也是产生疾病的因素之一。 ,过劳,有三层意思:第一为劳身,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第二为劳心,如《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其中“筋痿”指阳痿,“白淫”指男子尿出白物如精及女子带下病。第三为房劳太过,如《素问,•,腹中论》曰:“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认为醉后入房会导致耗气和伤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伤而调节血量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月经量少甚至不来的病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若入房过度,汗出浴则伤肾。”提示入房汗出后不可洗浴,否则会伤肾气。 ,过逸,即过度安逸,指不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以及脑力上的松懈。过逸致病主要是导致气机不畅,使脾胃功能呆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食少,胸闷腹胀,精神不振,肌肉松软,形体虚胖等。日久亦可形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停等病变。其次,过度安逸,阳气失于振奋,会使脏腑组织功能减退,久则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临床常见动则心悸,气喘汗出,工作能力下降,而且易于继发其他病证。另外,过度安逸还会使人精神懒散,意志消沉,产生失意和寂寞感,易致七情内伤之病。此外,作息无常,违背劳逸结合、弛张有度的正常生活规律,可扰乱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引起多种身心失调性疾病。,可见劳逸过度可涉及身体、情志等方面。 ,阴阳平衡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本源,反言之,阴阳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以后就会产生疾病,而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通过针灸、药物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失衡。针灸、药物以及其他疗法均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穴位或者药物配伍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药物各有偏性,穴位的功能主治亦各有其所长,所以在临证遣方用药、针刺等方法治疗时亦应当适度,勿使之“过用”而伤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提出治疗应适事为度,补泻均不可过用,即“无盛盛,无虚虚”,不可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强调使用各种方法治病,应中病即止。 ,综上所述,“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疾病观之一,提示要注意各种因素“过用”的致病特点,把握养生防病的法则,治疗时则强调不可“过用”,倡导“以平为期”、“无盛盛,无虚虚”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和”、“中节”、“有度”的特点。对于正确养生,遣方用药,提高疗效,防止过度治疗等不良影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博物馆) ,

端午习俗中的保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端午正是仲夏时节,气温骤然上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故称之“恶月”或“百毒月”。于是,人们选定五月“重五”之日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健康。 ,1.,“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赶跑” ,端午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采回或买回一些艾叶煎水兑于洗澡水中,薰洗全身,以防病驱毒。那么,用艾叶煎水沐浴是否真的可以防病驱毒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艾叶的功效。 ,艾叶又名艾蒿、艾草、冰台、灸草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但以湖北蕲州产者质量最佳,称为“蕲艾”。艾叶药用始载于晋代《名医别录》,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性温,味辛、苦,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及安胎等功效。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等。大量的药理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护肝利胆、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等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宫外孕、胎动不安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痢疾、泄泻、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肩痹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肤溃疡、皮炎、湿疹、烧烫伤、痔疮、趾疣、新生儿硬肿等,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此可见,洗艾澡充分利用了艾叶的抗菌、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通过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由于艾叶水对,毛囊炎,、湿疹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常洗艾澡也有助于皮肤病的治疗。因此,“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赶跑”是很有道理的。 ,洗艾澡的方法:取新鲜艾叶30~50g置于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煮沸,15分钟后,取出艾叶,将艾叶水兑入到洗澡水中,调至适宜温度即可沐浴。 ,2.,“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很盛行。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黄粉而制成。除了饮用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洒于房屋里外,或 ,涂抹于小孩的面颊、耳、鼻和额头上,以驱瘟避毒防虫。 ,雄黄是一种矿物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功效正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所记载:“黄金石(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血,杀劳虫疳虫。”现代研究也表明,雄黄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临床多外用,可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症。在古代科学技术尚未十分发达,不像现在有如此多的杀虫剂和消毒剂之时,饮用少量雄黄酒或涂洒雄黄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驱瘟避毒防虫的目的。 ,由于雄黄含砷,是否有毒、其毒性大小如何,成为人们关注雄黄酒是否能饮用的焦点。其实砷的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化学形态,不同的砷化合物的毒性差异很大。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As2S2),《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药用雄黄其二硫化二砷含量要在90%以上。二硫化二砷基本不溶于水,在胃肠道很难被吸收,理论上该化合物的毒性应该非常低。但雄黄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会发生光化和氧化反应,部分二硫化二砷就可能转化为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雄黄若加热,砒霜的转化量就更大。砒霜的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溃烂、出血;亦可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如果雄黄的纯度较高,少量饮用雄黄酒是不会发生中毒现象的。但雄黄容易在体内蓄积,长期或大量服用就有可能发生中毒的危险。所以端午节还是少饮或不饮雄黄酒为妙。至于用雄黄酒喷洒于房屋内外进行消毒杀菌防虫,还是可以的。 ,3.,“香包襟上带,娇娃逗人爱” ,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在端午之时佩戴香囊,则更为盛行。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制而成,一般系于腰间,挂于胸前,也有系于床帐上。香囊内常装有苍术、细辛、白芷、丁香、川芎、山奈、朱砂、雄黄、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辛夷等中药,这些药物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芳香化湿、开窍醒神、辟秽驱虫等功效。如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芳香辟秽;细辛芳香透达,散风化湿,通鼻窍;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丁香芳香理气,温中降逆;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苏合香开窃,辟秽,止痛;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通过对传统香囊配方的研究发现,这些芳香性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有效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另外,妇女及儿童们佩戴的香囊形态各异,五彩缤纷,小巧精致,清香四溢,既装扮了自己,也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端午习俗中与保健相关的习俗还有许多。除了上述的洗艾澡、饮雄黄酒、佩香囊以及众所周知的划龙舟、吃粽子外,还有“插艾叶挂菖蒲”,就是在端午节时,家家都要洒扫庭除,同时将菖蒲、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借助菖蒲、艾叶的芳香之气来驱邪避毒。再有“采百草”,俗话说端午百草都是药。民间除了在这一天采艾叶、菖蒲外,还采龙胆草、朱砂根、丹参、车前草、商陆、天南星、半夏、七叶一枝花、五味子、葛根等多种草药。老百姓认为,初夏时节,植物繁盛,容易辨识采集,同时这天采集的草药药力最强,疗效最佳。后来, 五月采药的习俗被人们固定在五月初五端午这天了。另外,还有“走百病”。我国北方地区在端午节时还流行一种“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早早起床,走出家门,到野外或树林中散步游玩,据说这样能走掉百病。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是值得我们传承和提倡的。 ,(中医药博物馆) ,   ,

朱砂和人工朱砂

        朱砂原名丹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朱砂的原矿物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是炼汞的主要原料。,  《吴普本草》谓,“丹砂生武陵”。武陵(今湖南沅陵)古称辰州,辰砂因此而得名。事实上,辰州只是最早发现朱砂的地方,朱砂的主要产地则另有别处。宋苏颂曰:“今辰州乃武陵故地,虽号辰砂,而本州境内所出殊少,往往在蛮界中溪、溆、锦州得之,此地盖陶所谓武陵西川者是也”。溪、溆、锦州,正是现今朱砂的主要产地——贵州铜仁、万山,湖南的凤凰、新晃、保靖和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地。尤其是贵州铜仁的万山地区,朱砂藏量丰富,颜色鲜红,颗粒硕大并伴有围岩,观赏性极佳,自唐代起列为贡品。,  朱砂分为天然朱砂和人工朱砂,天然朱砂又分为朱砂晶体、朱砂原矿、药用朱砂、朱砂粉等,今天便一一为您介绍。,  ,  首先是朱砂晶体。朱砂晶体主要呈菱面体状,多与方解石、石英石、水晶石共生,由于产量小,硬度低,采集难度大,被称为软红宝石。朱砂晶体打磨过程容易出现裂纹,因此更多用于直接收藏,直径25毫米以上的就可以称得上珍品了。世界上最大的朱砂晶体是产于贵州铜仁双晶辰砂晶,规格为64mm×51mm×49mm。,  第二种是朱砂原矿。朱砂伴生矿极多,原矿朱砂的纯度多在30%~80%以内,最高不超过89%。原矿朱砂打磨成的珠子或配饰表面呈酒红色,肉眼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朱砂色带,并伴有金属光泽,见下图。,  ,  第三是药用朱砂和朱砂粉。药用朱砂来源于净制、纯化后的辰砂矿,药典规定硫化汞(HgS)含量不得少于96.0%。药用朱砂呈颗粒状或块状,鲜红色,有闪烁的光泽,体重,质脆,易破碎。由于使用时多入丸散,需加工成粉使用,多用水飞方法进行炮制。加工时,将朱砂碎粒置乳钵中,加入适量清水研磨,倾出混悬液,如此反复操作。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倾去上面的清液,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制得的朱砂粉为朱红色极细粉末,体轻,以手指撮之无粒状物。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等症,如朱砂安神丸、紫雪散等。除药用价值以外,朱砂粉还可作为天然矿物颜料,无论是古代石窟壁画,皇家印泥,还是历代名家画作中,用朱砂染制的红色可以历经千年不褪。药用朱砂和朱砂粉见下图。,  ,  第四是粉末压制朱砂。近年来,人们看到的很多朱砂饰品是用朱砂粉和琥珀等胶体混合,再经过冷压制便可以呈现各式造型。这种工艺能够提高朱砂的硬度,使其耐摔,再经过人工的细微雕琢,观赏性强,但价格便宜,收藏价值不高。朱砂粉制品见下图。,  ,  最后是人工合成朱砂,又叫还原砂,为硫黄粉和水银经加工而得的硫化汞结晶,中药名为辰砂,又名灵砂,收载于《贵州省中药材标准》(1988年版)中, 含HgS 不得少于98%。质重、脆。无嗅,无味。与天然朱砂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扁平块状,两面紧密平坦。二是从侧面观察,晶粒通常组成整齐的栅状。以每公斤药用天然朱砂5000元为例,而人工合成朱砂则只有500元。人工合成朱砂见下图。,,

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国学经典之一。诗经中的诗歌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反映的是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在读诵古雅的诗篇时,不时的发现一味味中药,也是一件趣事。据统计,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一首首诗歌仿佛一幅幅美妙的本草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诗经中都出现了哪些中药呢?今天就为您一一道来。,  ,  看到这首诗,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不会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原野上,一群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此起彼应,悦耳动听,气氛欢快和谐;宴席上,周王鼓瑟弹琴招待宾客,宾主和乐齐尽兴,气氛热烈轻松。诗歌将两种不同时空的事物自然转承,将动物、植物、人和谐共处的祥和画面自然展现。,  鹿食用的植物有“苹”“蒿”“芩”,分别代表白蒿、青蒿、黄芩。白蒿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黄芩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这里重点说一下青蒿。青蒿始载于两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具有清虚热、截疟的作用,自古就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而屠呦呦也是在1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获得了灵感,在低温状态下提取出了青蒿素。有人说《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屠呦呦获诺奖的预言帝,早在两千多年就预知了青蒿带给她的殊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1980年,邓丽君的一首《在水一方》风靡大江南北,歌词便取自《诗经》。全诗借“蒹葭”起兴,“蒹(jiān)”指没长穗的荻(dí),类似于芦苇,而“葭(jiā)”就是我们防病治病的常用中草药——芦苇。,        ,        苇茎入药始载于《唐本草》,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著名的“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明清以后,中医以根状茎入药,称芦根,鲜品、干品均可使用,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  ,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采采苤苜。簿言有之。,                                                                                ——《诗经·周南》,  苤苜(piě mù)就是车前子,这是一首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唱的山歌。全诗“采采苤苜”重复了六遍,这一简短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回环往复地表达出劳动时的欢快。涵咏之时,我们恍如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山坡旷野上,边劳动、边歌唱,她们动作轻快利索,从开始拾取,到兜起衣襟来盛,最后满载而归,余音袅袅,忽远忽近,令人心旷神怡。车前的发现还有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汉朝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小便淋漓,亦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将马食用的野草称为“车前草”。车前草的种子就是诗中妇女们采集的车前子了,是一味常用中药,有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症。,  ,  车前也叫猪耳朵草,是乡下的孩子放学回家打猪草时最常摘取到竹篮里的一类植物,它塌塌实实地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得让人漠视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地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防疫中药——吴茱萸

  说到吴茱萸,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提到了“遍插茱萸”。这个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在重阳节为什么要插吴茱萸?这个习俗据说始于东汉。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吴茱萸可以消灾除难,避免瘟疫,所以会将吴茱萸插在发髻上或在手臂上佩戴内装吴茱萸茎、叶、果实的香囊。茱萸能去驱邪避瘟疫,是有史料可寻的。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万毕术》里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水中,饮此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避鬼魅。”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有“九月九日折茱萸已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  梁代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还记载了吴茱萸防疫的神奇传说:相传,汉朝的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与九日他家将遭受灾难,让他赶快回去,带领家人各做一个彩色锦囊,里面盛满了茱萸,缠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菊酒,才能免灾。重阳节这天,桓景依照费长房的吩咐,带领全家佩戴着吴茱萸香囊登山去了,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的家畜全部暴死,自己和家人免受了一灾。故吴茱萸又叫“辟邪翁”。,  吴茱萸是一味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作用的常用中药,药用部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 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芸香科的植物均含挥发油,所以吴茱萸气味芳香浓郁,具有较强的防疫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的挥发油是以吴茱萸烯烃类和吴茱萸内酯为主要成分, 目前已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的成分,对空气中真菌和细菌都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97.86%和99.5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抱杆菌均有抑制效果,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强。,  家用吴茱萸防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佩戴含吴茱萸的香囊。用纯吴茱萸或将吴茱萸、柴胡、羌活、大黄、苍术、细辛等六味中药(此配方出自清代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等份打磨成粉,装在无纺布或茶袋中,做成“避瘟香囊”,可佩戴于当胸或置于口袋、枕边、屋角、车内等处,顾护周身,防止戾气侵入,可有效预防冬春季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防疫中药——藿香与佩兰

  藿香与佩兰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也就是说藿香与佩兰在临床使用时往往是固定搭配,用藿香时一般也用佩兰。,  ,  说起这个药对,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哥哥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小姑叫霍香,嫂子叫佩兰。姑嫂二人相互体贴,一起操持家务。,  ,  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暑,头痛眩晕、恶心乏力。霍香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哥哥在家时,经常带我去采药,教我认识了两种祛暑解热的药材,我这就上山去挖一些。”佩兰考虑到霍香是女孩子,一人上山不安全,不同意她去。但霍香一心想治好嫂子的病,最后还是女扮男装进山去了。,  佩兰躺在床上却心系霍香,两眼紧盯着房门,直到天黑,才看见霍香的身影。只见霍香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踉踉跄跄,一进门就瘫倒在地。佩兰挣扎起身去搀扶霍香,霍香无力地指着脚说:“嫂子,我被毒蛇咬了”。佩兰赶紧扒下藿香的鞋袜,看见小姑的脚面又红又肿,且肿到了小腿。情急之下,佩兰抱起小姑的伤腿,用嘴去吮吸伤口里的毒汁。霍香怕嫂子中毒,哭着推开她,佩兰不肯放弃,仍一个劲儿地吮吸着。,  次日,乡亲们发现姑嫂二人躺倒在地上,霍香已经去世,佩兰也奄奄一息。佩兰断断续续地告诉大家霍香采来的两种草药的药效后,便咽了气。乡亲们既伤心又感动,埋葬了姑嫂俩,并记住了这两种解暑的草药。为纪念这姑嫂,大家把那种长着圆叶粗茎的药草叫“霍香”(后写成藿香),把尖叶细茎的药草叫“佩兰”。,  ,  ·  藿香,  藿香,又名广藿香、鲜藿香,是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60厘米,四棱形,分枝,被绒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圆形或宽卵圆形,单叶对生,揉之有特异香气。穗状轮伞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冠紫色。原产于菲律宾、东南亚各地,现中国南方地区有大量栽培,以广东石牌的广藿香质量最佳。,  ,  广藿香全草含挥发油,它的气味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和藿香正气水的味道一样。没错,广藿香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组成。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的治疗。,  研究表明,广藿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白念珠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等也有抑制。所以,中药防疫香囊中常有藿香的身影。,  ,  广藿香不仅药用,还常用于化妆品行业。因为广藿香是植物香料中味道最为浓烈的一种,通常用于香水中,现在有1/3的高级香水都会用到它。广藿香挥发油的香味浓而持久,是很好的定香剂,其独特的辛香味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明显。,  ,  佩兰,又称鸡骨香、水香,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高40-100cm,茎是绿色或者紫红色的。叶对生,下部的叶常枯萎;中部的叶片较大;上部的叶较小。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全部苞片紫红色,每个头状花序具花4-6朵,花白色或带微红色,全部为两性管状花。到了夏天,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它的长势最旺盛。佩兰整株植物都有香气,与广藿香一样都是芳香化湿药,在临床上也经常与广藿香形成药对,一起使用。,  ,  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症的治疗。,  佩兰也富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石竹烯、冰片烯、荜澄茄油烯醇、十六酸、α-律草烯等,对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报道,在病房中使用苍术、白芷和佩兰熏蒸,对空气进行消毒,同紫外线灯消毒和低温等离子体消毒相比,消毒效果基本一致,并且操作期间人员流动不受限制,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广泛应用。,  ,  佩兰古时单称“兰”,因为是草本植物,后来又称为“兰草”,又因为佩兰有香气,古时的妇女常把它的叶子和花作为装饰,或为辟邪,佩戴在胸前,故而,又有了佩兰之名。,,  古人常将佩兰放入香囊内佩带,因为其香味既可提神醒脑,还可芳香辟秽,可以预防多种呼吸道疾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内装佩兰的香囊。,  ,  夏天被蚊虫叮咬之后,用新鲜的佩兰叶子擦拭,可止痒。如果用佩兰泡水洗澡,古称“浴兰汤”,也可杀菌止痒,舒筋活络,治疗皮肤病。,(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

中药红花的药用与染色应用历史(二)

  红花的染色历史,  红花作为染料历史悠久,最早的红花用作染料记录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纪的埃及,红花的黄色素被认为有防腐作用而用于制作包裹木乃伊的绷带。我国用红花染色始见于西晋,《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当时还有民谣流传“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地区(祁连山脉)盛产红花,而红花中的红花素提取出来可以作为妇人化妆用的胭脂,故有丢失了焉支山,无法种植红花,使得当地的妇女无颜色的说法。说明红花的染色作用在汉朝时期已被广泛应用,还制成了胭脂(又名燕脂、燕支、焉支、烟支等)。,  当用红花能染出鲜艳的红色后,红花就逐渐代替茜草,被大量用来染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红已经普遍应用,红花不仅可以染布,作为古代女性的化妆品也应用普遍。如东晋习凿齿在《与燕王书》 中云:“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烟支。”魏晋时期,染红工艺也越来越成熟。如北魏时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详细记载红花的“杀花法”(去掉黄色色素、提取红色色素),说明当时已经熟练掌握了红花染色的科学技术方法。,  ,  用胭脂化妆的唐朝女性壁画,  (图片来源于《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  汉唐之后红花成为染红色织物的主要植物染料,红花的栽培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唐朝李延寿在《 北史》中记载“凉州绯色天下之最”。红花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为鲜艳的一种,故用红花染成的红色被称为真红、猩红、干红。白居易有诗《红线毯》“择茧缥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李忠有诗《红花诗》,曰“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都形象的概括了红花的色彩。红花染色技术在隋唐之际亦从我国传入日本和朝鲜。日本《延喜式》中载有用红花染色的各种配方,民间用红花染色也极盛行,延喜年间有“红花廿斤染绢一匹”的记载。宋元时期,红花一直是最主要的红色染料,在其色素的制备与提取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清朝,红花饼的制作(色素提取方法)更加普遍和昌盛,很多著作记载或收录了红花饼制作技术,如陈淏子辑《花镜》、张宗法《三农纪》等。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人工合成化学染料传入中国,传统染料红花受到冲击,使用量逐渐减少并消失。,  红花的种植与采收,  自古以来,红花作为重要的染料,其种植和采收在古代著作中多有记载,如北魏《齐民要术》、宋《图经本草》、宋《天工开物》、元《农桑衣食摄要》、元《农书》、明《本草纲目》、清《群芳谱》等。不管是作为染料还是中药,红花的采摘十分重要。李时珍谓“侵晨带露摘取”,《天工开物》解释为“若日高露旰,其花既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水,放花较少,晾晒无防,以无日色故也。红花逐日放绽,经月乃尽。”明代严怡《红花歌》称“莫道红花易,红花采亦难,芒刺如针攒叶端,采之须及露未干”,描写的就是清晨带露采花的景象。现代大型本草纪录片《本草中国》称“采摘红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现代研究,应该在红花由黄变红时采收,这时花中含有的红色素含量最高。,  红花的传统染色方法,  传统红花用于染色前先做成红花饼,最早记载红花饼制法的是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述: “取蓝花捣,以水淘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干。”即把红花捣碎后把黄色素淘去,做成“如手掌”饼状,于湿草中卧宿一夜阴干。从中可知,当时制作的红花饼“如手掌”。,  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卷五中记载了“杀花法”,并未做饼,而是制成干红花,认为“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说明当时红花饼和干红花两种方法共存,这一点在明《本草纲目》中记载更详细:“侵晨采花, 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干,或捏成薄饼,阴干收之。”,  ,  宋《天工开物》对红花的记载,  宋元以后,随着纺织品生产的逐步扩大,红花的需要量也大为增加,为大量存储和运输的需要,红花饼得到普遍推广,如元代鲁明善《农桑衣食摄要》、明代邝璠《便民图篡》、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张岳《嘉靖惠安县志·物产》等均记载了红花饼的制作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彰施第七》之“造红花饼法”中记载:“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篙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具此可以得出古代制作红花饼的详细细节,如提到将红花捏成饼之前,用“青蒿”覆盖,青蒿为一年生草本, 属菊科,有浓郁香气,现代医学研究有抑菌杀虫的作用,“青篙覆一宿”既能保湿有助于发酵,又具有防虫抑菌的作用从而防止发霉。在质量控制方面,书中指出:“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后,其色即毁。”还记载“若欲转还这样,但浸湿所染这样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这样数十滴,其红一豪收转,仍还这样原质”。现在研究沉香、麝香含有的芳香类物质与红花中含有的红花苷相遇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使颜色慢慢消失。书中还提到了用碱性溶液收转的方法,红花所得的染液不用时,藏在绿豆粉里面,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染红色,即是掌握了红花红色素在酸碱溶液中的不同性质,绿豆粉显碱性能溶解红色素,染色前再调至酸性用于染色。,  《天工开物》还记载了采用不同浓度的红花染料,可以染得大红色、莲红色、桃红色、银红和水红色等多种色泽,表明当时能充分这样运用红色素的原料特征和规律,掌握染色工艺。,  传统的红花饼制作方法可以简述为以下步骤:采花——洗花——捣花——绞汁——发酵——揉搓——做花球——成饼。将红花捣烂绞汁是挤出黄色素,米泔水淘洗是利用黄色素溶于酸的特性,进一步去除黄色素,后覆盖青蒿发酵有助于转化为主要的红色素,并防止红色素的破坏,最后晾干红花饼。红花饼染色前再次用乌梅水煎,去除残留的黄色素,再用碱水反复提取红色素,染液再用乌梅水中和,得到最终的红色染液。由此可见红花饼的制作与染色前处理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  采花                                                                          洗花,  ,  捣花                                                    绞汁(米泔水再淘洗),  ,  发酵                                                                                      揉搓,  ,  花球                                                                                  成饼,  具有五千多年应用历史的红花染料以其独异的性质、鲜艳的色彩而闻名于古代世界,但非常可惜的红花染色工艺在现代社会已经失传。借此,希望这项传统工艺能够被重新认识、重视,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