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名始源(一)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它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取名十分有意义,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民俗、中医药地位等密不可分,从中药药名可追溯中医药文化之源,本篇及后续相关文章将持续为大家简述中药药名来源。, 人参来源于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人参的根和根茎,为我国名贵药材,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一味滋补强壮的中药。人参得名,是由于其药用部位——人参根,外观形似人体,原文出自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如人形者有神”,后被历代本草广为引用。参的本字是“蓡”(shēn),又写作“葠”、“浸”,意思是“锥形”,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蓡年深,浸渐生长者。根如人形者有神,故谓之人蓡、神草”,意思是锥形之根年深日久,逐渐而成,所以有神。李时珍还解释了陶弘景称人参为“人衔”的原因,也是由于“衔”为蓡的讹字。汉朝之后,因蓡字繁琐,逐渐以“参”字代替。, 也有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参”字指出,“参”是五加科人参的象形字,解释为“上半部是人参植物的地上部分,具有人参植株的典型特征…下半部是人参根…呈跨步状态的人形”,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现在网上关于人参的得名缘由,简单归结为其“形状如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是在极力宣传、推崇人参的功效。但在医药史上,人参确实被当做上上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得地之精灵”,故又有神草、王精、地精、土精等称号。《本草纲目》中也解释了人参的其他得名缘由,如人参是“背阳向阴”生长,故名鬼盖;五参(人参、玄参、丹参、沙参、苦参)之中,人参色黄属土,补脾胃,生阴血,故又有黄参、血参之名。人参还有“百草之王”的称号,这是从满语中翻译而来的,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意为“百草之王”。人参主产于东北地区,当地人认为人参通灵性,于是给人参一个俗名“棒槌”(《辽宁主要药材》)。, , 党参来源于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根,为常用大宗药材。但明代及之前并无党参的文献记载,党参之名首载于清《百花镜》,曰“党参,一名黄参, 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老而大者名黄党参”。党参主产于晋、陕、蜀、秦等地,以山西上党产者最为有名,故称为党参,唐朝时上党改为潞州,故又有“潞党参”之称。, 古时候山西上党、太原等地产人参,在人参之前冠以“上党”以示道地,而党参主要是作为“上党人参”的冒名顶替者,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正式命名“党参”,将“党参”作为新增品种来记载,指出党参的特征是“狮子盘头”,并描述了其性味、功效,自此党参之名正式载入本草文献。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讲清了人参与党参的关系:人参有上党之名,是由于隋文帝时在民宅地基深处发现“形如人体”、“根有一尺余”的人参,但在“上党潞州,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后所用的人参皆产自辽东(今东北地区),而山西太行上党产的实为党参,并非人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详细记载了党参,曰其“皮色黄,有横纹类防风(故又名防党),味甚甜美,胜如枣肉”,功用可代人参。现在有方药中会用党参代替人参,注明为党参方,如生脉饮(党参方)。,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别名童参、四叶参或米参。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列于人参条下,与参须、参芦并列,《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捡出短小者,故此以售客,味甘苦,功同辽参”。明《本草崇原》、《本草纲目》将似人形的人参称为“孩儿参”,清代将细枝人参称“太子参”或“孩儿参”。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的太子参与现今用的太子参(孩儿参)不是同种,古代文献的太子参指的五加科人参的细小者,而今天的太子参是石竹科植物,因为其形似人参而小,其功效也类似人参而弱,才得名为太子参。, 清代有药商为利益所驱,用当地所产石竹科孩儿参的块根冒充人参,而托言“太子参”,其后由于太子参具有类似人参的功效,逐渐摆脱伪品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中药品种。关于其植物名,历版《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称为孩儿参、《中药大辞典》、《东北植物志》称为异叶假繁缕,但其拉丁学名一致,为同种植物。太子参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现在以安徽宣城、福建柘荣、贵州施秉最为地道,多为人工栽培。,(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 ,
(若无特别注明,
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链接: http://zhurongbao.com/?p=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