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学说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学说一方面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有学者提出,“营卫学说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要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必须从营卫着手”,并认为营卫是阴阳学说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上的具体承载者,使哲学范畴的阴阳得以具体化,赋予了阴阳学说具体的内涵。可见营卫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营卫学说肇始于《内经》,其《营卫生会》、《痹论》等篇对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病理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营卫学说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该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由理论到实践的临床医学著作。然而,《伤寒杂病论》不仅仅是临床医学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关于养生的书籍。比如其在著作中直接两次提到“养生”一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间接表述养生的词汇,如“养慎”,“保身长全”,“爱身知己”等,可见仲景对养生非常重视。因而有学者称仲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养生家”。其养生思想和方法散见于《伤寒杂病论》各篇。,
,《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灵柜·岁露》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整体的、统一的有机联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对仲景的养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伤寒论·伤寒例》中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否则,“小人触冒, 必婴暴疹”而罹患疾病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此处所言的“生长之门”,笔者认为是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信仰下衍生出的一个门户概念。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则记述了对初昏斗柄的观测以定时节:“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等。《�冠子·环流》则记载得更为清晰明了:“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正因为北斗七星在“观象授时”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才成为了古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后来先民逐渐认为北斗处于万事万物化生的中心,是天下万物之本,具有闭合、布散生气,生杀万物的功能。在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把北斗想象成一个大门,大门有枢机(门轴)、有开合,而门的开合影响着生气的收放,这种开合是有节律的,主载万物的生杀;在天人相应的观念下,北斗信仰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医学领域,先民们利用相关的知识,对人体的健康维护与疾病的治疗开始抽象出开、合、枢的门户概念,而开合枢影响着人体营卫二气的消长与运行节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伤寒论·伤寒例》则说:“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所以仲景认为风寒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伤寒论·辨脉法》中说:“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认为风和寒可以损伤营卫二气,导致其功能失常而致病。所以,仲景提倡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养生,以应天地之刚柔,避其邪气而保全营卫二气。,
,张仲景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在其著作中有较大篇幅论述饮食与养生的内容,主要见于《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及《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中,其余散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各篇。如《金匮要略》首篇即云:“人能养慎……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节”就是节制的意思,既无太过亦无不及。指出饮食要有节制,不可五味偏嗜、寒温失节。合理的饮食搭配对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饮食的冷热要适当,此处的“冷”和“热”,一可理解为触觉的冷热,二可理解为食物性味的寒热。仲景还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无所偏嗜。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明确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此条文提出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若要打到养生的目的,一要摄取对保持健康有益的食物,二要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三要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灵枢·营卫生会》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认为营卫二气来源于饮食,水谷入胃以后,在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下,变化为营卫二气,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各自发挥其功能,循行于周身而不休。因而饮食对养生具有最直接的作用,饮食得当,方能保证机体脏腑功能调和,营卫化源充足,滋养功能和卫外功能正常而无由致病。,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精神调摄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张仲景也非常重视精神养生,强调调摄精神情志以养生,其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当头棒喝,尖锐地批评世人不重视养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对人们“唯名利是务”的做法感到不解,并说“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主张寡欲养神,清净养心。《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素问·汤液醪醴论》进一步说:“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认为如果欲望过重,会导致精神崩溃,营卫散失而致“神不使”,从而疾病迁延不愈。可见精神情志对营卫有直接的影响,如果精神调摄不当,会使营卫循行失去制约,散逸失摄而消损,导致疾病的迁延甚至变生他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明确提出了运用导引、按摩的方法来养生防病。这两种治疗手段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养生防病方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营卫血气运行的功能。《灵枢·经脉篇》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了经脉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相随营运周身,所以经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营卫气血的运行,故云“不可不通”。而营卫的生理特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二者重和而贵行。《灵枢·天年》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等。说明无论是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决定人是否长寿以及决定生死的因素中,都强调营卫的“通”、“行”正常。《伤寒论·平脉法》亦载:“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成无己注云:“阴阳相和,两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4]”,“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荣卫流行,不失衡铨”等,深刻揭示了仲景将荣卫流通视作人体健康标志。而导引、按摩的治疗方法正是通过其疏通经络、促进营卫血气运行的功能来使人达到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张仲景认为房事不可过度,指出:“房室勿令竭乏……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仲景重视房事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仲景在《金匮要略》第一卷开章即指明“房室伤”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原因,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以上原文均提出房事过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认为营卫是精气之属,与血同类异名。该篇又云“卫出下焦”,尽管历代注家对此句存在争议,但有学者认为,卫气“出于下焦,养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即卫气由下焦肾中元阳所发出,靠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来温养,通过肺的宣发功能布护于全身”。万物负阴而抱阳,营卫同样有阴阳的属性,所以营阴卫阳互根互化,二者互为根本,不可须臾之相离,是阴阳互根之体现。正如张景岳所说:“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荣主血而在内,然何尝无气。故荣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但行于内者称之为荣,行于外者称之为卫,此人身阴阳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况且《妇人良方校注补遗》中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所以房事过度不仅损伤卫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损耗营阴,渐至营卫俱伤而发病。故仲景重视房事养生,保肾精而护营卫,以使机体五脏和合,阴阳平衡而保持康健状态。
,(中医药博物馆)
,
(若无特别注明,
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链接: http://zhurongbao.com/?p=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