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国学经典之一。诗经中的诗歌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反映的是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在读诵古雅的诗篇时,不时的发现一味味中药,也是一件趣事。据统计,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一首首诗歌仿佛一幅幅美妙的本草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诗经中都出现了哪些中药呢?今天就为您一一道来。,  ,  看到这首诗,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不会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原野上,一群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此起彼应,悦耳动听,气氛欢快和谐;宴席上,周王鼓瑟弹琴招待宾客,宾主和乐齐尽兴,气氛热烈轻松。诗歌将两种不同时空的事物自然转承,将动物、植物、人和谐共处的祥和画面自然展现。,  鹿食用的植物有“苹”“蒿”“芩”,分别代表白蒿、青蒿、黄芩。白蒿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黄芩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这里重点说一下青蒿。青蒿始载于两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具有清虚热、截疟的作用,自古就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而屠呦呦也是在1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获得了灵感,在低温状态下提取出了青蒿素。有人说《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屠呦呦获诺奖的预言帝,早在两千多年就预知了青蒿带给她的殊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1980年,邓丽君的一首《在水一方》风靡大江南北,歌词便取自《诗经》。全诗借“蒹葭”起兴,“蒹(jiān)”指没长穗的荻(dí),类似于芦苇,而“葭(jiā)”就是我们防病治病的常用中草药——芦苇。,        ,        苇茎入药始载于《唐本草》,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著名的“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明清以后,中医以根状茎入药,称芦根,鲜品、干品均可使用,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  ,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采采苤苜。簿言有之。,                                                                                ——《诗经·周南》,  苤苜(piě mù)就是车前子,这是一首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唱的山歌。全诗“采采苤苜”重复了六遍,这一简短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回环往复地表达出劳动时的欢快。涵咏之时,我们恍如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山坡旷野上,边劳动、边歌唱,她们动作轻快利索,从开始拾取,到兜起衣襟来盛,最后满载而归,余音袅袅,忽远忽近,令人心旷神怡。车前的发现还有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汉朝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小便淋漓,亦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将马食用的野草称为“车前草”。车前草的种子就是诗中妇女们采集的车前子了,是一味常用中药,有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症。,  ,  车前也叫猪耳朵草,是乡下的孩子放学回家打猪草时最常摘取到竹篮里的一类植物,它塌塌实实地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得让人漠视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地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防疫中药——苍术

  ,  苍术是一味常用的芳香化湿中药,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茅苍术主产于南方,以江苏茅山一带的质量最好,北苍术则主产于北方,如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在临床上,苍术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湿邪阻滞的疾病,比如肚子胀、腹泻、水肿,还有脚气以及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引起的四肢痉挛、疼痛,也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对于眼睛干涩,还有夜晚视力下降明显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苍术的药材多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饮片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俗称朱砂点,气香特异。茅苍术的朱砂点多,且香气浓于北苍术。,,  苍术的防疫作用还是源于苍术的香气。研究证明,苍术中的挥发油成分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绿脓杆菌、酵母、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均有明显的抑制或灭活作用。体外细胞试验还表明,茅苍术具有一定的抗 HIV 病毒、抗H3N2型猪流感病毒的作用。,  在古代,苍术是出镜率很高的防疫中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说过苍术能“避一切恶气”。 晋代陶弘景亦曰苍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入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清代著名医家刘奎的《松峰说疫》中,有65首避瘟方,共用药物116味,苍术的使用频率排第一。,  苍术防疫的最常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熏蒸。烟雾属于气凝胶,在一个空间内消毒,是可以不留任何死角,只要空气能到的地方,都可以消毒杀菌抗病毒!苍术烟熏消毒在医院临床已有应用,在病房、手术室等医院场景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如北大深圳医院在2003年非典期间将苍术烟熏空气消毒法与化学、物理空气消毒法结合,实现无一例 SARS 院内感染。直到现在,广东地区很多医院还保留病房中用中药苍术消毒的惯例。 现有研究证明,苍术1克/立方米进行烟熏,1小时后可达到理想的消毒标准。苍术熏蒸与紫外线照射法、过氧乙酸消毒法等效果相当或有明显优势,且对人体危害性小。,  ,  家庭使用苍术烟熏方法:,  方法1:将苍术片或苍术粗粉放在不易燃且耐高温的容器内(如陶瓷熏香炉)点燃,吹灭明火烟熏,每100平米50~100g即可,一般点燃熏蒸2小时,每周一次。或先将苍术浸泡于95%酒精中24小时后取出再点燃。酒精有较好的助燃作用。注意,刚点燃时会有5厘米左右高的火焰,可吹灭明火,待有淡淡烟雾上升后才可离人。,  方法2:苍术25~50克,置药锅中加水煎煮,水开后再煮半小时。注意:煮药期间药锅不要加盖,使苍术的挥发油能挥发分布于室内空气中即可。,(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  ,

防疫中药——艾叶

  , ,  有一些中药,特别是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往往可用来辟秽除瘴,通俗说就是可以预防和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防疫作用。在时常有突发疫情发生的今天,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EBOLA)、新冠肺炎(COVID-19)等,了解防疫中药,可有助于我们日常的防护。,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熟悉并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中药——艾叶。,  艾叶的来源及功效,,  艾叶,或称艾草,来源于菊科植物艾,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是一味常用的温经止血药,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可祛湿止痒。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外治皮肤瘙痒。,,  悬艾习俗与防疫有关,,  过了清明节,即将迎来另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外,还有“悬艾”的习俗。“悬艾”就与防疫有关。,  农历5月,天气变暖,蚊虫滋生,瘟疫多在这个时期爆发,所以古人常把五月称为“恶月”。,,  相传,有一个村庄历经了几次瘟疫流行。这年的5月又发生了一场烈性传染病,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死去,甚者全家丧生。当时由于对传染病缺乏认识,人们不知晓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都以为是妖魔鬼怪邪气来侵袭。但在每次瘟疫发生时总有一些人能安然无恙。人们经过反复观察,发现负责掌管火种的这家人,甚至在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没事。为什么?最后,找到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原来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叶。古人发现艾叶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因而将其用做取火材料和保存火种。这家保管火种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以备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由于这家人在几次瘟疫中家人都得到保全,所以人们认为是悬挂的艾叶驱赶走了妖魔鬼怪邪气,保佑了这户人家。自此,人们就把艾叶作为保护神供奉,并在每年的农历五月,特别是在端午节之时,形成了家家门前或堂中悬艾辟邪的习俗。,  艾叶防疫机理,,  艾叶真的可以辟秽除瘴!现代研究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艾叶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和鞣质类等。现有的体外实验表明艾叶的挥发油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抗真菌以及抑制病毒能力。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体外抑制作用;对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抑制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对疫霉、黑曲霉、粉红聚端孢、青霉、链格孢等真菌有抗真菌活性,等等。也有研究表明,艾叶的挥发油挥发出来后(香味),可分布于人的口鼻呼吸道中,既能杀灭进入人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后能产生免疫性的一类疾病,艾叶的挥发油及其他有效成分对多种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的防疫作用。,(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

中医药是如何在“战疫”中发挥作用的

  ,  中医药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全国共有74187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中医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中医“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的整体调节作用在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员机体康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今天就带您了解一下,中医药这个有力武器是如何深度介入、全程救治、在不同阶段取得成效的。,  ,  一、中医如何认识新冠肺炎?辩证方法有哪些?,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疫病”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刺法论》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指出疫病的传染、流行性与临床表现相似的特点,强调“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的预防理念。,  新冠肺炎采用的是温病学的辨证方法。这个方法源于明末清初吴有性所著《温疫论》的“表里九传辨证”。后形成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核心的“温病四大家”,叶天士的《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等,大大丰富和发展中医疫病理论与实践。正是温病学派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完善了中医学理论,并在现代乙脑、流脑、SARS、H1N1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27日,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央肺炎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刚到武汉的时候,便建议对发热、留观、密接、疑似的“四类人”全部给予中药,因为无论是对于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中药都是有一定疗效的。让病人先吃上药稳住情绪,一两天退热了,就有信心了。由此可见,中医认知疫病的诊疗模式,在瘟疫流行时期,对易感人群、无明确病因而有异常症状或体征的疑似病例、未确诊的病人均能有效干预。,  ,  三、全面覆盖轻症、普通症患者——江夏方舱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成功尝试,  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5个中医院校的中医专家组成,进驻江夏方舱医院,为里面的564个轻症、普通型患者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患者全部吃中药,辅以太极、八段锦、针灸、按摩、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项目。必要时进行化验检查、移动CT、吸氧、基础西药或输液治疗。结果显示,中药对于轻症患者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与未使用中药的其他方舱医院相比,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显著提高,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缩短,轻症转重症比率明显降低。自2月14日开舱至3月18日宣布休舱的34天内,没有一例转重症,没有一例复阳,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感染。取得经验后,其他十几所方舱医院近万名患者几乎全部使用中药,覆盖率达到95%。,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例如,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用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  翻译成中医理论,炎症就是毒,凝血就是瘀。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患者从而被治愈。重症患者由于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显著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其作用机制是阻断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风暴和微血栓形成,从而将重症肺炎的病死率降低8.8%。,  部分出院患者虽已达到解除隔离及出院标准,但仍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渗出、肺功能受损、肺纤维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康复调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包含恢复期指导处方的方案共17套,包含31首恢复期处方。患者证型以肺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中医处方多在香砂六君子汤、生脉饮、沙参麦冬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通过党参、黄芪、沙参、麦冬、藿香、砂仁等药物健脾益肺、益气养阴、化湿祛邪,结合传统功法、中医外治疗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脏腑功能恢复,真正的做到“瘥(chài,病愈)后防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消息,初步证实了3个中药方剂和3个中成药对新冠肺炎有明显疗效。这是专家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研制而成的。医生建议,轻症且发热乏力的患者,适用金花清感治疗;轻症且发热便秘的患者,连花清瘟治疗更适宜。两者不能叠加使用,也不建议没病的人吃药。,  ,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有不同气候、饮食等特点,国家方案中明确表明,“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在国家方案主推的“清肺排毒汤”基础上,不论轻型、普通型,还是危重型,甚至到恢复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处方,都需要搞清楚寒热虚实,辨证分型。,  例如武汉中医药治疗方案“肺炎1号” 由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及达原饮组成。甘肃省为轻型病人开具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为普通型病人开具宣肺化浊方,为重型病人开具清肺通络方,对于内闭外脱证的危重型病人,则会使用四逆加人参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为恢复期患者开具益肺健脾方。上海治疗方案中更是遵循“一人一方案”的精细化原则。,  八、西医是如何看待中医药抗击肺炎的?,  从西医来看,多数的化学药物都是单靶点的,而中医和中药更多是多靶点的。也就是说,中医药更多的像个团队在作战。能精准杀死病毒是最好的办法,在没特效西药的时候,中医用的是传统智慧中的“围魏救赵”。以新冠病毒为例,通过中药调整,改变病毒生存的人体环境,从适宜转为不适宜。“病毒待不住,自己就走了,实际上病就好了。”,  有报道称,美国纽约的中药店里,金银花和板蓝根冲剂等畅销的商品已经很难找到,而且价格也在迅速上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商贸中心免费赠饮“化湿防瘟饮”,吸引当地居民踊跃尝试。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在相应指南中删除了“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冠状病毒引发的轻症。现在中国已通过远程视频交流、提供技术方案等,向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国家分享救治经验,已经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相信中医药会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国学经典之一。诗经中的诗歌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反映的是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在读诵古雅的诗篇时,不时的发现一味味中药,也是一件趣事。据统计,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一首首诗歌仿佛一幅幅美妙的本草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诗经里的中药有多美》(一)、(二)中,为您介绍了青蒿、芦根、车前子、木瓜、桃花等中药,今天继续为您介绍,带您欣赏诗经里的中药之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采葛》中出现的三种植物分别是葛、萧与艾。葛可用于织布,萧可用于祭祀,而艾的用途更为广泛。相思之人将款款深情寄托在这几株寻常、柔韧的植物上,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事难具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其言浅,其情深也。”诗人想象他的情人正在采艾,炽烈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月、秋、岁分别表示三种时间周期,秋介于月和年之间,相当于“季”。艾对应着三岁的时序,作为抒情的高潮最后道出,古人对它的钟爱可见一斑。,  ,  ,  艾草性温,味辛、苦,能够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煎液外洗可以祛湿止痒。《本草纲目·草部·艾》记录了“胶艾汤”,用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用于妊娠下血。至今,艾灸仍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便是以艾草为原料加工成艾条来操作的,取其透达经络之性,起到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脱的作用。,  ,       ,  葛属豆科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中国对葛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懂得利用葛藤编篮做绳,利用葛麻(葛藤纤维)织成葛布,加工成葛衣、葛帔、葛巾,是麻布衣服出现之前的夏衣布料。古诗“老酒三杯千愁去,葛衣一撩万事休”中所言“葛衣”就是葛纤制品。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鞋,不过那时候的鞋叫做屦,也是用葛藤纤维编制而成,又叫葛屦。,  葛的用途不仅如此,葛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辛,性凉。归脾经、胃经。《本草纲目·草部·葛》记载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解酒毒。并可以用于数种伤寒,取葛根四两,水二升,入豉(豆豉)一升,煮取半生服,捣生姜汁尤佳。现代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其在保肝护肝、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三高、改善微循环、抗衰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是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患者的常用药物。葛花可解酒毒。,  ,  萧即禾本科植物荻(dí),是一种生在水边、叶子似芦苇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荻草嫩芽可以直接食用,茎叶可以铺在房顶用于避雨或保温。荻也有药用价值,全草入药称为巴茅根,有清热、活血的作用,用于妇女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等症。,  果臝(luǒ)之实,亦施于宇。,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田舍旁的空地成鹿场,夜间磷火闪闪亮。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这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这里“以哀景写乐”,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从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复杂的内心感受,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果臝即栝楼,葫芦科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辽宁、华北、华东和云南等地。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种植栝楼的习俗,其果实、种子、根均可入药用。栝楼的果实为中药瓜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本草纲目·草部·栝楼》记录了用栝楼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共研为末,用于肺痿咳血。栝楼成熟果皮入药为瓜蒌皮,也具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的作用。种子为瓜蒌子,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的作用更好一些,可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常加工为奶油味瓜蒌子等小零食。根为传统常用中药天花粉,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作用,常与生地、山药、五味子等配伍,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证的治疗。,  (中医博物馆 韩玉),  ,  ,

中药苏木的染色应用

  苏木,原名苏枋、苏方木,豆科云实属植物。原产印度、缅甸、越南,现在我国西南诸省,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及海南、台湾等地均产,野生或栽培。, ,  苏木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是药用,其木材采集后除去边材,心材可入药,自《唐本草》首载,作为破血药应用,二是入染料用,其木材去皮后煎汁,可染红色,是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现将其染色原理、染用历史叙述如下。,  1.染色原理,  苏木中所含色素主要是巴西苏木素,约占2%,在空气中迅速氧化为巴西苏木色素,是苏木的红色色素成分,置热水中,水被染成桃红色。,  ,  巴西苏木素,  苏木是典型的媒染性染料,对棉、毛、丝、麻等纤维都能着色,但必须经过媒染剂媒染,与金属盐结合产生色素沉淀才能固着于纤维上。常用的媒染剂有明矾(硫酸铝钾Al2(SO4)3·K2SO4·12H2O)、皂矾(硫酸亚铁FeSO4·7H2O)),染成之色因媒染剂种类不同呈现很大差异。,,                  苏木                                      苏木煎水, , 2.染色历史,  苏木染色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苏木,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绛,渍以大庚之水,则色愈深”。可见当时在西晋的南方地区,苏木已经作为染料普遍使用。据文献考证“大庚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此处记载即为苏木的媒染方法。唐代,随着印染技术的成熟,所需染材的丰富,苏木开始大量地从国外输入。在改革官服制度时,其中四品官员所穿的朝服便是苏木和明矾媒染所得的色彩,被称之为绛色或绯色、红色、赤色、朱色等。由此可见,唐代苏木染色色名颇为丰富。到元明时期,苏木已是东南亚地区输入中国的大宗货物之一。苏木染色应用范围变广,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褚书》记载,当时染纸染红色的染料便有苏木,且与染布做法基本相同。此外,染色技艺也有所提升,明代《天工开物》中对苏木染色也有详细说明,不仅对其单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还描述了苏木与其他材料(黄檗、蓝靛、槐米等)复染产生的变化。近代,人造染料尚未进入中国时,苏木一直在染料上扮演重要角色。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生产的合成染料开始被引进中国,苏木及其他传统的天然染料及染色方式受到冲击,并萎缩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苏木作为染料的重要性虽已降低,但在中药中仍有其重要应用。,  3.染色样品,  ,  苏木明矾媒染   ,    ,      , 苏木皂矾媒染,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防疫中药——吴茱萸

  说到吴茱萸,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提到了“遍插茱萸”。这个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在重阳节为什么要插吴茱萸?这个习俗据说始于东汉。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吴茱萸可以消灾除难,避免瘟疫,所以会将吴茱萸插在发髻上或在手臂上佩戴内装吴茱萸茎、叶、果实的香囊。茱萸能去驱邪避瘟疫,是有史料可寻的。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万毕术》里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水中,饮此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避鬼魅。”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有“九月九日折茱萸已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  梁代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还记载了吴茱萸防疫的神奇传说:相传,汉朝的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与九日他家将遭受灾难,让他赶快回去,带领家人各做一个彩色锦囊,里面盛满了茱萸,缠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菊酒,才能免灾。重阳节这天,桓景依照费长房的吩咐,带领全家佩戴着吴茱萸香囊登山去了,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的家畜全部暴死,自己和家人免受了一灾。故吴茱萸又叫“辟邪翁”。,  吴茱萸是一味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作用的常用中药,药用部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 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芸香科的植物均含挥发油,所以吴茱萸气味芳香浓郁,具有较强的防疫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的挥发油是以吴茱萸烯烃类和吴茱萸内酯为主要成分, 目前已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的成分,对空气中真菌和细菌都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97.86%和99.5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抱杆菌均有抑制效果,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强。,  家用吴茱萸防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佩戴含吴茱萸的香囊。用纯吴茱萸或将吴茱萸、柴胡、羌活、大黄、苍术、细辛等六味中药(此配方出自清代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等份打磨成粉,装在无纺布或茶袋中,做成“避瘟香囊”,可佩戴于当胸或置于口袋、枕边、屋角、车内等处,顾护周身,防止戾气侵入,可有效预防冬春季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蓝染”与中药的关系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传统印染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24项传统的印染工艺入选,多数采用的是蓝靛染色,如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四川的蜡染技艺、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艺、贵州的枫香印染技艺等。这里所说的蓝靛染色,俗称“蓝染”,是从“蓝”中加工提取出来的蓝靛进行染色,可以染出青、蓝、碧、翠、绿等色。蓝染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染色方法,蓝靛也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染料。本篇文章从“蓝”、“蓝靛”、“蓝染与中药的关系”方面进行阐述。,  ,  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桌布(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何为“蓝”?,  “蓝”指的是可用于制靛的植物的总称,也是这类植物的俗称,古书记载“蓝乃染青之草”,常称之为“蓝”或“蓝草”。蓝作为染色所用的植物,早有记载,如《诗经·小雅·采绿》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汉《蓝赋》序曰“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经考证古代的蓝草主要有四种: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cmek.,豆科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  ,  蓼蓝                                                      菘蓝, ,  马蓝                                                                木蓝,  蓝靛是从“蓝”中提炼出的青色物质,在古代被当作染料广泛使用。蓝靛,是今人称法,原名为“蓝淀”,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制取“蓝淀”的方法:蓝淀是蓝草收割后,浸水发酵生成的坑(缸)底沉淀物,“如强粥”。明朝《本草纲目》解释了 “蓝淀”呼作“蓝淀”的缘由,云:“蓝淀:澱,石澱也,其滓澄澱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由此可见,蓝靛即蓝淀、蓝澱,俗称蓝靛、兰靛。,, 靛缸,  另有“靛蓝”、“靛青”之名称,实则指的是用蓝靛染出的色泽。《荀子·劝学》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即说的是颜色的“青”提取自“蓝草”,且色泽更胜一筹。唐《新修本草》》云“蓝其茎叶,可以染青” ,宋《本草衍义》云“蓝即堪揉叶染翠碧”,青、翠、碧皆由蓝草染色而得。“靛蓝”也是现代称法,既指蓝靛染出的颜色,又指蓝草植物中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  蓝靛泥,  蓝染与中药的关系,  原始的制靛工艺也是中药青黛的加工技术,早期的蓝靛是染制青色所用,后来逐渐被用来加工制作药用青黛。青黛是在加工蓝靛过程中,漂浮在上的浮沫,“青黛,系蓝靛浮沫,搅澄,掠出取干而成。”青黛,又称为靛花、青蛤粉。青黛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泻火,定惊等功效,可治疗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等症。,  蓝靛也可入药,“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之药也(《本草汇言》”,“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拔毒散肿杀虫之力似胜于蓝也。”古代有用干的蓝靛代替青黛入药治疗吐衄血证,但逐渐被本草医家所否定,源于蓝靛中含有石灰,不可内服。若要入药,需要精制,多是“滚水泡过、澄清去滓、取浮漂用”。即青黛即为染缸浮沫,蓝靛为底部沉淀,蓝靛可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外敷止血,内服须精制去石灰。,  蓝靛的原植物“蓝”也可入药,最早以“蓝实”之名收录在《神农本草经》。其中菘蓝的叶入药为大青叶,根入药为板蓝根,蓼蓝的叶入药为蓼大青叶,马蓝的根入药为南板蓝根,叶在四川地方入药也称为大青叶,木蓝的根入药称为大靛根。青黛、板蓝根、大青叶大体同出一源,功效相近,所含化学成分也相似,均含靛蓝靛玉红等成分,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药。,(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中药茜草的染色应用

,  茜草来源于茜草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茅蒐、茹藘、染绯草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常生长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古代多以“茜根”称之。茜草味苦,性寒,主归肝经,基本功效为凉血、止血、祛瘀、通经,主要用于血热妄行、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症,以及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目前药材市场上以野生主供,但易掺假,正品茜草生长期一般3年以上,统货价钱为30元/公斤。,  茜草根部可做染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植物染料,可以染红、染绛。原名茅蒐(sōu)、茹藘(lǘ),最早见于《诗经》记载的“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蝉,茹藘在彼”。茜草染色开始于商周时期,是秦汉之前用来染红色织物的主要植物染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长寿绣”底色就是用茜草染成的。东汉《说文解字》记载“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从草从鬼;茜,茅蒐也,从草西耳”认为蒐与茜为同一植物。《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同栀)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说明汉代已经开始大量人工种植茜草。,  ,  绢地“长寿绣”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被誉为“真红”的红花染料自西域传入我国,取代了茜草作为红色染料的首要地位。但茜草仍然是广泛使用的染红用料,其提炼工艺和染色技术在隋唐时期曾流传到日本。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乌梅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记载。台湾早期志书中也屡有记载,如康熙五十六年《诸罗县志》记曰“茜草染绛之草…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茜草所染不是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 red(土耳其红)。茜草虽不再作为大红色的主要染料,但仍然大量用于其他各类红色系的染色加工中,一直延续到近代。,  茜草的本草染色记载,  历代本草著作中,不少记载了茜草“染绛”的用途,如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茜根,可以染绛。”《本草经集注》、《蜀本草》、《本草纲目》、《图经本草》等均记载了茜草染色用途。清《植物名实图考》则详细记载了茜草染色历史,原文如下:“茜草,本经上品。《尔雅》:茅蒐、茹藘。注:今之蒨也…《说文》以为人所血化。今甘肃用以染象牙,色极艳,谓之茜牙。陶弘景谓‘东方少而有,不如西方多’…茜根出北地,赤色者善…茜之色不如红蓝(指红花),故朱色至红蓝而极…今人染茜者乃假苏方木(指苏木),非古所用。近岭南者皆仰番舶苏方木以供染。然一入再入,即以红蓝染之,色乃殷红;若苏方木紫暗无华,不能敌茜色也…茜盛于西方,且以作茹(菜),不仅供染色而已。”由此可知,茜草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分布,染色效果好,不仅用于染色还可以做菜,茜草在古代东西方均用来染色,但有人用苏木来冒充茜草染色。,  茜草的染色原理,  ,  ,  茜草中主要含多种蒽醌类的红色素,如茜草素、茜草苷、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草素等。但色素成分水溶性较差,在高温中可部分溶于水中,温度低或搅拌不充分时会形成色素沉淀而沉于染杯底部。提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经多天发酵,可使含糖苷的天然色素苷健断裂,分解为小分子的茜草色素,提高与纤维的染着力,古时常用此类发酵方法;二是碱性条件下沸水提取,提高含-COOH功能团的色素溶解度。  ,  茜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但染色茜草主要分为两大类,东洋茜和西洋茜,其中西洋茜原产于印度、波斯,以六片轮生叶片为主要特征,又称为六叶茜、染色茜草、印度茜,染色效果好,为天然优质红色染料,我国新疆地区有产;东洋茜又称为四叶茜,以四片叶轮生为主要特征,但又分为不同种,如中国茜、日本茜等,多以扦插栽植以供染色之需求,染色时红色色素较薄而现暗橙色,我国药用茜草即属于四叶茜类。,,  茜草 明矾染色小样,  茜草是典型的媒染型染料,染色时需要加入媒染剂,一般采用先媒后染的方法。古时候,以椿、柃、楸灰汁或明矾土为媒染剂,媒染后再置入茜草提取浸染。反复多次媒染再染色,可得到不同色光的染织物。茜草也属于多色性媒染染料,与不同金属盐媒染后染色,得到不同色彩的染织物,铝盐媒染(明矾)为绯、绛色,三价铬盐媒染为紫红色,二价锡盐媒染为橙黄色,三价铁盐媒染为暗紫色。,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