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该篇记载:“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异常,情志刺激太过,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过用”,亦即超出常度,打破阴阳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论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气氤氲(读作yīn yūn),阴阳之气相交则万物化生,生命形成后则必须遵守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而维护机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中医理论“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重要思想之一。《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产生有重要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顺应自然界清净之气则阳气固密,虽有邪气外袭,也不能损害人体,其关键在于注重顺应四时的变化而养生。《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而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脉象会随着四季的更替而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因其正常变化,万物得以化生不息,但其异常变化则成为致病之因,后世称之为“六淫”,“淫”就包含“过多”、“过甚”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言:“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所以《内经》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六淫致病就在于“过用”,从而揭示了人体因六气“过用”致病的发病特点。
,水谷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即酸、苦、甘、辛、咸,各有所偏。而《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就是说五味分别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同时指出,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人体阴精的产生源于饮食五味,但若饮食五味摄取不当,则可使储藏阴精的五脏乃至人体受损而变生疾病。又云“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他脏腑变生多种疾病。《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示饮食应当有节制,不可过贪饱食,否则会损伤肠胃而产生疾病。《素问,•,热论》则进一步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认为热病患者饮食不当,可使疾病反复甚至迁延不愈,提示应该注意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饮食宜忌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自然反应,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但如果七情长久持续刺激或突然遭遇强烈刺激,则易成为致病因素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的情志变化是五脏功能反映于外的自然表现,不同的情志对应不同的脏腑。《灵枢,•,百病始生》告诫人们,“忧思伤心”,“忿怒伤肝”,“喜怒不节则伤脏”等,导致病从内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的运行失常有关系,而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影响到相应脏腑,的气机,,,导致脏腑之气的运行,出现,异常。并进一步将七情太过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太过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疾病产生。
,,劳逸过度,也是产生疾病的因素之一。
,过劳,有三层意思:第一为劳身,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第二为劳心,如《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其中“筋痿”指阳痿,“白淫”指男子尿出白物如精及女子带下病。第三为房劳太过,如《素问,•,腹中论》曰:“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认为醉后入房会导致耗气和伤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伤而调节血量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月经量少甚至不来的病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若入房过度,汗出浴则伤肾。”提示入房汗出后不可洗浴,否则会伤肾气。
,过逸,即过度安逸,指不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以及脑力上的松懈。过逸致病主要是导致气机不畅,使脾胃功能呆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食少,胸闷腹胀,精神不振,肌肉松软,形体虚胖等。日久亦可形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停等病变。其次,过度安逸,阳气失于振奋,会使脏腑组织功能减退,久则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临床常见动则心悸,气喘汗出,工作能力下降,而且易于继发其他病证。另外,过度安逸还会使人精神懒散,意志消沉,产生失意和寂寞感,易致七情内伤之病。此外,作息无常,违背劳逸结合、弛张有度的正常生活规律,可扰乱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引起多种身心失调性疾病。,可见劳逸过度可涉及身体、情志等方面。
,阴阳平衡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本源,反言之,阴阳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以后就会产生疾病,而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通过针灸、药物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失衡。针灸、药物以及其他疗法均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穴位或者药物配伍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药物各有偏性,穴位的功能主治亦各有其所长,所以在临证遣方用药、针刺等方法治疗时亦应当适度,勿使之“过用”而伤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提出治疗应适事为度,补泻均不可过用,即“无盛盛,无虚虚”,不可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强调使用各种方法治病,应中病即止。
,综上所述,“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疾病观之一,提示要注意各种因素“过用”的致病特点,把握养生防病的法则,治疗时则强调不可“过用”,倡导“以平为期”、“无盛盛,无虚虚”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和”、“中节”、“有度”的特点。对于正确养生,遣方用药,提高疗效,防止过度治疗等不良影响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博物馆)
,
(若无特别注明,
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链接: http://zhurongbao.com/?p=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