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薪射蛇”赞“寄奴”
, 想必大家都对上面这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不陌生吧?那你们可知这词中提到的“寄奴”是谁呢?他可不是一个普通人哟!“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诗词中的他,骑战马、披铁甲、舞刀枪,气吞长河、势如猛虎。我今天要讲的可不是什么英雄故事,而是要介绍一味历史上唯一一味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别急,我们先一起来听个故事。, , 伐薪射蛇得仙药, , 皇帝称帝之前是总有些预兆的,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刚刘裕出生时,就曾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有甘露从天而降的异象。, , 有一次刘裕率兵出征新洲(武汉市东北一带)攻打敌军。敌军主力被消灭后,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便率军追赶。途中,忽然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大蛇挡住了去路。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大蛇,大蛇负伤而逃。此时天色已晚,刘裕便下令收兵回营了。, , 第二天,刘裕带兵继续到林中搜查残军,忽闻山林深处有阵阵杵臼捣药的声音,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随声音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以为是残敌,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道:“我们的王昨日被刘将军射伤,故命我们捣药疗伤。”士兵不解,昨日刘将军明明射中的是一条大蛇,怎么却被他们称为“王”了,于是赶忙将此事回禀了刘将军。, , 刘裕也觉诧异,亲自赶去察看,但青衣童子早已吓得弃药而逃、不知去向了,只留下一地的草药和石臼内捣成的药浆了,他随即命士兵将草药、药浆一并带回。经随军大夫验看,此药有治疗金疮之功,于是便让被枪箭所伤的士兵们试數,竟然非常灵验。于是,此药便在军中广为使用了。士兵们不知道此药的名字,只知是刘裕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用刘裕的小名“刘寄奴”来称呼此药。之后不久,刘裕便称帝登基了。, , 话说,草药“刘寄奴”对这位皇帝的关怀一直没有停。称帝后的刘裕有一次外出游玩,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为他献上一些药,说是可以治疗陈年疾患,说完便失去了踪影。刘裕手部有陈旧伤患,到了阴雨天就疼痛不已,一直都无法痊愈,用了僧人的药,仅一次就痊愈了,再也没有发作过。而这个药和当年那几个青衣小童捣的药是一样的,就是“刘寄奴”。, , 一味名不见经传的草药,就这样带着霸王之气流传开了。, , 上面这个故事出处是(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及(唐)李延寿修的《南史》。那“刘寄奴”到底是一味怎样的中药呢?, , “刘寄奴”一名最早出自唐《新修本草》,之后,宋《开宝本草》、明《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等都有记载。如《开宝本草》中说刘寄奴“疗金疮,止血为要药。”《太平圣惠方》中的“刘寄奴散”可“治风入疮口肿痛”,这些论述正好印证了上面故事中“刘寄奴”的功效。在现代中药典籍中也有明确收载和详注。, , 刘寄奴为中医临床常用品种,商品有南刘寄奴与北刘寄奴之分。来源于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习称“南刘寄奴”。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有收录。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气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疟疾; 外用治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湿疹,外伤出血。而来源于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干燥全草,药材习称“北刘寄奴”。收载于《中国药典》。功效主要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癥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 , “南刘寄奴”,又有“九里光”、“白花尾”、“千粒米”等别名。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较多。它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80-150cm,有香气。茎直立,茎上有明显纵棱。叶互生,中部叶近革质,长圆状或披针形,边缘有密锯齿,表面被白毛。头状花序,钟状,密集成穗状圆锥型;总苞片4轮,淡黄色。, , 而“北刘寄奴”却主产在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植株高30~80cm,全体被短毛。茎圆柱形,有棱,叶对生,羽状深裂。总状花序顶生,花冠棕黄色。, ,, , 从两种刘寄奴的分布、功效,以及史料中刘裕称帝前的作战地域来综合分析,故事中所提到的草药“刘寄奴”应该指的就是菊科的“南刘寄奴”。, , 中药就是这么有趣,因为一段与名人的故事,它便可以家喻户晓,又因为有着神奇的疗效而广为传播应用。这就是中药的力量,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 , 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爱上中医药!让中医药这颗璀璨明珠–永远闪亮!, , 让中医药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奋力出击吧!,(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