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_傲世皇朝代理-注册指定站

“花中君子”是你吗?

  ,  “竹篱茅舍趁溪斜,白白红红墙外花。浪得佳名使君子,初无君子到君家。” 这是宋代佚名诗人的一首小诗,诗里描绘的是清贫人家茅舍外栽种的开着红白花朵的一种植物,其名为“使君子”。诗词用意是借它来讽刺那些养尊处优不愿踏进寒舍半步的“伪君子”。,  这虽然是一首借物讽人的诗,但“使君子”可非浪得虚名,它可算得是“真君子”一枚哟!不信,让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植物名字的由来,您就有体会了。,  ,  传说在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得了一种怪病,面黄肌瘦,浑身无力,肚子胀满,经常哭闹。一天,刘禅去野外玩耍,回来时却上吐下泻,并且直喊肚子痛。刘备就问刘禅身边的士兵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一个士兵战战兢兢地说:“小公子看见一种野果,非要采摘,我们拗不过便摘了些让他拿着玩儿,没留神他竟吃了。”刘备一听,认为多半是中毒了,忙找大夫。还没等大夫赶来,刘禅就已经排出许多蛔虫来,也不怎么哭闹了,而且还直喊肚子饿。喂他喝了些稀粥后,他又排泄出一些蛔虫。这之后他就不再喊肚子痛了。,  ,  后来刘禅的身体便一天天好起来了。刘备认为是野果子救了他的命,便采集这些野果制成药粉,专治这种怪病。人们不知道这野果叫什么名字,想着这最先品尝之人既然是刘使君的公子,就干脆叫它“使君子”吧!“使君子”的名字也渐渐流传下来了。,  “使君子”最早是以“留求子”之名出现在晋代的《南方草木状》,曰 : “留求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及半黄已熟,中有肉,白色,甘,如枣核大。治婴孺之疾。南海交趾俱有之”。宋代的《开宝本草》才有“使君子”之名,曰:“使君子,生交,广等州……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之后,在《本草图经》《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等多部古代本草典籍中都有记载。,  ,  使君子为常用中药,是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性温,有小毒。归脾、胃经。具有杀虫消积健脾之功。用于治疗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此外,使君子的叶可以用于减缓发烧引起的疼痛,根也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使君子酸钾及脂肪油。油中主要含油酸、棕树酸、硬脂酸、亚油酸及糖类物质等。它的中毒反应也主要是因使君子酸钾服用过量引起的恶心呕吐、眩晕、腹泻等,所以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使君子主产四川、广东、广西等省,福建、云南、贵州、东南亚、印度等都有分布。,  使君子除可药用外,还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在南方,春风拂面之时,你便可以在街头巷尾、校园、公园看到使君子曼妙柔美的身姿。它修长的藤蔓,攀附轻倚在高高的棚架之上,缀满绿叶的枝蔓顶端,倒悬下一串串花穗。拇指般大小的五角星形小花,玲珑可人,红白交错。初开的花朵,润白如玉,晨光轻抚之后,从花心开始渐变成粉色,如少女羞红的脸颊。经过正午阳光的热烈亲吻之后,花瓣渲染成热烈的红色,如婚庆典礼上祝福的喜台。黄昏将至,花色渐变为紫红,花瓣完全地伸展,花穗深深地下垂,犹如谦逊的君子一般。“使君子”花香也是那么独特,清甜而悠长,随着花色,渐深渐浓,沁人心脾。,  ,  “使君子”,不愧是花中君子,它执着地用隐忍寒冬后的勃勃生机,浪漫了初春、生动了初夏,丰富了盛夏、生动了初秋,殷实了晚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使君子”的花语是“平安健康”。笔者借此佳节之际,也把这份祝福带给大家,祝福大家:健康平安,家庭幸福,万事顺遂!,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闲聊“藿香正气水”(2)

  ,  上篇已告知“藿香正气水”的剂型、主要组成及出处,此篇将为大家介绍方中每一个成员的功效,以及他们是如何配合起来共同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用中医药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方剂中谁是君、臣、佐、使,它们是如何配伍使用的。药物功效藿香正气水的主要药物有10个:,  1. 藿香,  藿香正气水中的藿香,正名为“广藿香”,来源于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为芳香化湿之要药。具有化湿、止呕、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症。,  2. 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等,此外,还可解鱼蟹中毒。所以吃生鱼片的时候,不妨配上紫苏叶,调味又解毒。,  3. 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等。此外,白芷还是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有去腥增香的作用。,,  4.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有毒,多炮制加工成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后使用。经过炮制,半夏的毒性大大降低。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外治痈肿痰核。,  5. 厚朴,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可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症的治疗。,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具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  7. 苍术,  苍术来源于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等症的治疗。,  陈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有“陈皮”和“广陈皮”两种。一般认为广陈皮(也叫新会陈皮)质量优于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的治疗。,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下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的治疗。茯苓是药食两用物品,北京特产“茯苓夹饼”就是茯苓在唱主角。,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不仅可以治病,还是天然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80-300倍。,,  方解:俗话讲:国有帝王将相,药分君臣佐使。,,  君——广藿香。药性是辛温的,且气味芳香,外可解表散寒,内可化解体内湿浊,主导整个药方的作用,是方中的老大。,  臣——紫苏、白芷。二者都是辛温芳香发散之品,可助广藿香外解风寒,内化湿浊,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  佐——半夏、厚朴、陈皮、大腹皮、苍术、茯苓。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厚朴行气化湿除满;陈皮理气燥湿和中;大腹皮下气利水化湿;苍术、茯苓健脾化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以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使——甘草。可调和药性和矫正气味,为使药,在方中药力小,用量轻。,,  各药合用,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症自愈。,  ,

中药药名始源(一)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它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取名十分有意义,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民俗、中医药地位等密不可分,从中药药名可追溯中医药文化之源,本篇及后续相关文章将持续为大家简述中药药名来源。,  人参来源于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人参的根和根茎,为我国名贵药材,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一味滋补强壮的中药。人参得名,是由于其药用部位——人参根,外观形似人体,原文出自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如人形者有神”,后被历代本草广为引用。参的本字是“蓡”(shēn),又写作“葠”、“浸”,意思是“锥形”,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蓡年深,浸渐生长者。根如人形者有神,故谓之人蓡、神草”,意思是锥形之根年深日久,逐渐而成,所以有神。李时珍还解释了陶弘景称人参为“人衔”的原因,也是由于“衔”为蓡的讹字。汉朝之后,因蓡字繁琐,逐渐以“参”字代替。,  也有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参”字指出,“参”是五加科人参的象形字,解释为“上半部是人参植物的地上部分,具有人参植株的典型特征…下半部是人参根…呈跨步状态的人形”,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现在网上关于人参的得名缘由,简单归结为其“形状如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是在极力宣传、推崇人参的功效。但在医药史上,人参确实被当做上上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得地之精灵”,故又有神草、王精、地精、土精等称号。《本草纲目》中也解释了人参的其他得名缘由,如人参是“背阳向阴”生长,故名鬼盖;五参(人参、玄参、丹参、沙参、苦参)之中,人参色黄属土,补脾胃,生阴血,故又有黄参、血参之名。人参还有“百草之王”的称号,这是从满语中翻译而来的,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意为“百草之王”。人参主产于东北地区,当地人认为人参通灵性,于是给人参一个俗名“棒槌”(《辽宁主要药材》)。,  ,  党参来源于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根,为常用大宗药材。但明代及之前并无党参的文献记载,党参之名首载于清《百花镜》,曰“党参,一名黄参,   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老而大者名黄党参”。党参主产于晋、陕、蜀、秦等地,以山西上党产者最为有名,故称为党参,唐朝时上党改为潞州,故又有“潞党参”之称。,  古时候山西上党、太原等地产人参,在人参之前冠以“上党”以示道地,而党参主要是作为“上党人参”的冒名顶替者,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正式命名“党参”,将“党参”作为新增品种来记载,指出党参的特征是“狮子盘头”,并描述了其性味、功效,自此党参之名正式载入本草文献。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讲清了人参与党参的关系:人参有上党之名,是由于隋文帝时在民宅地基深处发现“形如人体”、“根有一尺余”的人参,但在“上党潞州,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后所用的人参皆产自辽东(今东北地区),而山西太行上党产的实为党参,并非人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详细记载了党参,曰其“皮色黄,有横纹类防风(故又名防党),味甚甜美,胜如枣肉”,功用可代人参。现在有方药中会用党参代替人参,注明为党参方,如生脉饮(党参方)。,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别名童参、四叶参或米参。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列于人参条下,与参须、参芦并列,《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捡出短小者,故此以售客,味甘苦,功同辽参”。明《本草崇原》、《本草纲目》将似人形的人参称为“孩儿参”,清代将细枝人参称“太子参”或“孩儿参”。由此可见,古代文献中的太子参与现今用的太子参(孩儿参)不是同种,古代文献的太子参指的五加科人参的细小者,而今天的太子参是石竹科植物,因为其形似人参而小,其功效也类似人参而弱,才得名为太子参。,  清代有药商为利益所驱,用当地所产石竹科孩儿参的块根冒充人参,而托言“太子参”,其后由于太子参具有类似人参的功效,逐渐摆脱伪品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中药品种。关于其植物名,历版《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称为孩儿参、《中药大辞典》、《东北植物志》称为异叶假繁缕,但其拉丁学名一致,为同种植物。太子参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现在以安徽宣城、福建柘荣、贵州施秉最为地道,多为人工栽培。,(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  ,

石上精灵——石斛(下)

  在《石上精灵——石斛(上)》中,为您介绍了石斛的得名、石斛的加工方法和品种,这次接着为您介绍石斛的作用,铁皮石斛、霍山石斛都有哪些特点,以及石斛的人工种植方法。,  , , 1.石斛都有哪些作用?,,  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痨、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中医认为,石斛属于补阴药,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作用。可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等症。,  现代研究证明,铁皮石斛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清热明目、补五脏虚劳的功效。在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慢性咽炎、久病体虚免疫功能低下、眼科疾病的治疗与保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含有石斛的中成药有石斛夜光丸、复方清咽宁、脉络宁注射液、金嗓子喉宝、补益石斛丸等。,  ,  2.铁皮石斛为何称为“铁皮”?,,,  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上世纪20至六七十年代加工枫斗的主流品种,产自安徽西南部、浙江东部、福建、广西、四川、云南等,在云南又被称为“黑节草”。,  ,  铁皮石斛加工成枫斗后,呈现黄绿色或铁青色,故而称“铁皮”。除“铁皮”这一特点外,还可见丝状物缠绕,这是它残留的灰白色叶鞘纤维。此外,其表面具斜行的细皱纹,质坚实,略韧,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略具青草香气,嚼之味淡,初有粘滑感,久之则有浓厚黏滞感。后因铁皮石斛资源枯竭导致石斛改用同属植物共同入药。,  ,  3.霍山石斛为何独领风骚,它有何特别之处?,,  《名医别录》(公元220-450年)记载,“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六安位于安徽西北大别山,即安徽省霍山县。《本草纲目拾遗》(清)中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似钗斛细小,色黄形曲不直有成毬(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气…”另载“石斛近时有一种形段抵寸许,细如灯芯,色青黄,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及颖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20世纪80年代,经过安徽霍山地区石斛资源与文献的比对研究,唐振缁、程式军共同命名并发表“霍山石斛”植物种,拉丁名为 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et S. J. Cheng。,  ,,  ,  霍山石斛的独特之处有三:一是霍山石斛是最早加工成枫斗(球)的。二是霍山石斛是唯一一个用原产地命名的石斛,仅分布于安徽霍山,属国家一级濒危珍稀药用植物;三是“龙头凤尾”。霍山石斛茎长3-9厘米,比普通石斛小很多,加工成的枫斗俗称“米斛”。不同于其他石斛要分成粗细一致的段,霍山石斛是全体加工成螺旋形,其茎基部保留部分须根,并与茎梢分别翘出,形如昂起的龙头和翘起的凤尾,这就是霍山石斛的标志性特征“龙头凤尾”了。,  4.石斛是如何人工种植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组培技术开始繁育石斛苗,进行仿野生种植了。首先让石斛的种子在无菌房中萌发,经过若干次的转接分瓶,让其长成3-5cm高的小苗。再将小苗种植在基质里,在棚内生长1-2年左右。最后将石斛苗移栽到山上树林间,可以将石斛苗和水草包在树上种植,有的也会在林间土地上或岩石体上栽培,尽可能的模拟自然环境,让石斛接近野生状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铁皮石斛在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成功实现仿野生栽培,目前已成规模。作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浙江乐清雁荡山的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面积达1200亩。2003年10月,霍山石斛在江苏昆山市永丰余生物技术科技有限公司培育苗大棚中成功。霍山石斛的生长对地理环境要求苛刻,大别山位于北纬30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霍山石斛多糖和石斛碱等成分的积累,目前已实现种植面积约6000亩。,(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  ,  ,

石上精灵——石斛(上)

  , ,  《本草纲目》的草部中,有一类很有趣的植物,它们喜欢生长在岩石上,茎叶肉质耐旱,被称为岩生植物,如石斛、骨碎补、金星草、石韦、佛甲草、虎耳草、仙人掌等。今天就为您说一说这个岩石上的精灵——石斛。, ,  石斛是传统名贵中药,早在唐代《道藏》一书中,便把石斛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作用。石斛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是怎么得名的?为什么又叫做枫斗?都有哪些种类?请看下文。, ,  1.石斛是如何得名的?, ,, ,  石斛是喜阴植物,多生长于石缝中或林间树干上,故名“石”斛。那“斛”字是怎么得来的呢?斛是古代粮食贸易和流通的计量工具,就是下面这个鼓着肚子、有两只耳朵的大木桶。仔细看石斛的茎,圆柱形,肉质肥厚,每一节像不像这个圆锥形、鼓肚子的容器呢!, ,  2.石斛为什么要卷成螺旋形?为什么又叫枫斗?, ,, ,  吃过石斛的朋友往往好奇,石斛嚼起来黏黏的,有点粘牙。石斛富含粘液质,主要成分是多糖。优质的石斛具有嚼之化渣的特点,以粘液质丰富,嚼完口中无渣者为佳。为了最大程度的保存石斛的粘液质,往往将新鲜石斛剪为均匀长度的短茎,进而烘焙,再用稻草加箍,手工卷曲成螺旋状,最后干燥后,就成为市面上销售的石斛商品了——枫斗。枫斗是石斛的商品名,加工成枫斗后石斛的粘液成分固化而稳定,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药用价值。, ,  实际上,枫斗的“斗”字也很有学问。斗和斛一样,也是一种旧量器,古时以十斗为一斛。“斗”有两个喻意,一是指螺旋或圆形的指纹;二是形容小东西变大。石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正如药农们所说的,种的是小东西,却让人发大财。20世纪30年代时,枫斗每500克数元至数百元(银元);解放后,枫斗中的极品霍山石斛枫斗,每千克1000-2000美元;20世纪80年代,云南产的铁皮石斛加工成的“广南西枫斗”、“黑节西枫斗”、“吊兰西枫斗”等枫斗上品在广交会上的成交价高达每千克3600美元。现在,最贵的石斛是霍山石斛枫斗,当地工商部门给的市场指导价是68元一克,折合68000元/公斤。, ,  3.石斛都有哪些品种?都是石斛,为什么价位差别这么大?, ,, ,  石斛来源于兰科石斛属多种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中国分布的77种石斛属植物中,目前作为药用的有60余种。很多朋友购买石斛时,发现石斛的公斤价从几十元至上万元不等,就是因为石斛的品种非常繁多。, ,  目前市面上的石斛类商品有三种,分别为石斛、铁皮石斛、霍山石斛。其中,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石斛和铁皮石斛。石斛来源于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多种同属植物形成了不同石斛商品,可见下表。铁皮石斛独立出来,名为铁皮石斛,价格优于绝大多数石斛。另外,还有一个单独品种霍山石斛,收载于2004年版《安徽省地方标准》和2019年版《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是目前所有石斛中价位最贵的。, , ,  4.浙江为什么成为加工枫斗的大省?, ,  浙江乐清雁荡山是铁皮石斛传统主产地之一。, ,  《本草从新》记载:“味甘者良,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 ,  乐清市双峰乡是我国石斛采集、加工、销售的集散地,历史悠久。近二十年来,乐清铁皮石斛产业蓬勃发展,从组培苗生产,人工种植,枫斗加工,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枫斗加工产量占全国总量80%以上,成为“中国铁皮石斛加工之乡”。, ,  今天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关于石斛的其他知识还有一篇科普哟~,(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

伐薪射蛇”赞“寄奴”

  ,  想必大家都对上面这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不陌生吧?那你们可知这词中提到的“寄奴”是谁呢?他可不是一个普通人哟!“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诗词中的他,骑战马、披铁甲、舞刀枪,气吞长河、势如猛虎。我今天要讲的可不是什么英雄故事,而是要介绍一味历史上唯一一味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别急,我们先一起来听个故事。, ,  伐薪射蛇得仙药, ,  皇帝称帝之前是总有些预兆的,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刚刘裕出生时,就曾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有甘露从天而降的异象。, ,  有一次刘裕率兵出征新洲(武汉市东北一带)攻打敌军。敌军主力被消灭后,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便率军追赶。途中,忽然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大蛇挡住了去路。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大蛇,大蛇负伤而逃。此时天色已晚,刘裕便下令收兵回营了。, ,  第二天,刘裕带兵继续到林中搜查残军,忽闻山林深处有阵阵杵臼捣药的声音,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随声音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以为是残敌,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道:“我们的王昨日被刘将军射伤,故命我们捣药疗伤。”士兵不解,昨日刘将军明明射中的是一条大蛇,怎么却被他们称为“王”了,于是赶忙将此事回禀了刘将军。, ,  刘裕也觉诧异,亲自赶去察看,但青衣童子早已吓得弃药而逃、不知去向了,只留下一地的草药和石臼内捣成的药浆了,他随即命士兵将草药、药浆一并带回。经随军大夫验看,此药有治疗金疮之功,于是便让被枪箭所伤的士兵们试數,竟然非常灵验。于是,此药便在军中广为使用了。士兵们不知道此药的名字,只知是刘裕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用刘裕的小名“刘寄奴”来称呼此药。之后不久,刘裕便称帝登基了。, ,  话说,草药“刘寄奴”对这位皇帝的关怀一直没有停。称帝后的刘裕有一次外出游玩,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为他献上一些药,说是可以治疗陈年疾患,说完便失去了踪影。刘裕手部有陈旧伤患,到了阴雨天就疼痛不已,一直都无法痊愈,用了僧人的药,仅一次就痊愈了,再也没有发作过。而这个药和当年那几个青衣小童捣的药是一样的,就是“刘寄奴”。, ,  一味名不见经传的草药,就这样带着霸王之气流传开了。, ,  上面这个故事出处是(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及(唐)李延寿修的《南史》。那“刘寄奴”到底是一味怎样的中药呢?, ,  “刘寄奴”一名最早出自唐《新修本草》,之后,宋《开宝本草》、明《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等都有记载。如《开宝本草》中说刘寄奴“疗金疮,止血为要药。”《太平圣惠方》中的“刘寄奴散”可“治风入疮口肿痛”,这些论述正好印证了上面故事中“刘寄奴”的功效。在现代中药典籍中也有明确收载和详注。, ,  刘寄奴为中医临床常用品种,商品有南刘寄奴与北刘寄奴之分。来源于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习称“南刘寄奴”。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有收录。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气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疟疾; 外用治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湿疹,外伤出血。而来源于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干燥全草,药材习称“北刘寄奴”。收载于《中国药典》。功效主要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癥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 ,  “南刘寄奴”,又有“九里光”、“白花尾”、“千粒米”等别名。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较多。它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80-150cm,有香气。茎直立,茎上有明显纵棱。叶互生,中部叶近革质,长圆状或披针形,边缘有密锯齿,表面被白毛。头状花序,钟状,密集成穗状圆锥型;总苞片4轮,淡黄色。, ,  而“北刘寄奴”却主产在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植株高30~80cm,全体被短毛。茎圆柱形,有棱,叶对生,羽状深裂。总状花序顶生,花冠棕黄色。, ,, ,  从两种刘寄奴的分布、功效,以及史料中刘裕称帝前的作战地域来综合分析,故事中所提到的草药“刘寄奴”应该指的就是菊科的“南刘寄奴”。, ,  中药就是这么有趣,因为一段与名人的故事,它便可以家喻户晓,又因为有着神奇的疗效而广为传播应用。这就是中药的力量,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 ,  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爱上中医药!让中医药这颗璀璨明珠–永远闪亮!, ,  让中医药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奋力出击吧!,(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

 穿越千年话灵芝(上)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出土的一张图,多被后人称为《采药图》或《毛女图》,画中是一位光脚的女子,她穿着用树叶制成的裙子和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外套,背着装满草药的背篓,背篓下边插着卷轴,后边摆着龙头手杖,杖头上悬挂着拂尘和葫芦,左手拿着采药的锄头,右手举着一棵灵芝草。女子身轻如燕的向前飞奔,预示着该女子服用灵芝等草药以后,即将修道成仙。因其与汉代道教的第一部仙传《列先传》中毛女描述酷似,故后人多称此手持灵芝的女子为毛女。当然也有把她说成是神农氏的。,  ,  战国时代,《列子·汤问》中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山海经》中记有炎帝之女瑶姬不幸夭折化为瑶草(就是后人所说的灵芝草)的故事。楚国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更将其夸张为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其中的“巫山神女”即为瑶姬。以至后人有“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之说。,  除了这些,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众多灵芝功效的神奇传说,如嫦娥偷吃王母娘娘赐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灵芝;黄帝后代彭祖在武夷山“茹芝饮瀑,遁迹养生”,活了760年仍然貌似童颜、不见衰老;秦始皇视灵芝为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瀛洲采摘;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描述白娘子为救许仙而盗取灵芝仙草的故事,认为灵芝可以起死回生,是谓还魂草……这些世代流传的灵芝传说,说明国人对灵芝祛病养生功效的认可和赞许。,  ,  灵芝的外形,就像一朵自带“祥瑞”之气的祥云,像极了神话故事中神仙脚下踩的云朵,飘飘然宛若仙境。故而,在全国许多古刹寺庙、亭台楼阁、服饰、绣品、绘画、雕刻、瓷器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也都能发现许多从灵芝演化而成的“祥云”和“如意”的形象,如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华表上的“蟠龙腾驾灵芝祥云”;浮雕在天坛祈年殿宝顶上的“环绕九龙灵芝祥云”;北京故宫大殿前雕有蟠龙和灵芝祥云的御道;北京孔庙围栏上雕刻的灵芝盆栽等等。凡此种种,均成为我国古代灵芝崇拜和灵芝文化传承的见证。, ,  灵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名贵中药材。对于我国百姓而言,灵芝可谓是大名鼎鼎、尽人皆知的“百病之药”、“仙草”,充满神奇。且认为是滋补、强壮、扶正、培本的珍贵药品而广为应用。古人不但对其功效有所研究,还进行了分类。,  在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赤芝列为上品,曰:“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山谷。”其中上品药中明确记载了六芝,分别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首次提出六芝的配伍禁忌,云:“(六芝)薯蓣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这个结论被后世沿袭。作为唐代唯一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对灵芝的临床效用没有过多的探讨和评价,仅谈及五芝稀有难得,云:“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紫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也。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载:“赤芝如珊瑚(一名珊芝)应火味苦,产衡山善养心神。增智慧不忘,开胸膈除结……”。,  专家通过对古籍记载的灵芝描述文字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古人所说“六芝”中的“赤芝”即为大家所熟悉的灵芝,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Karst.,其形态符合现代学界对于“灵芝”的认知,并具有明确的药用效果,为现代人经常使用品种。而其余五种均未找到与之对应的现代品种,即便名为紫芝的品种,也不是我们现在应用的紫芝品种,只是同名而已。, ,  灵芝的“六芝分类”流传日久,很多人似乎习惯了仅凭外观颜色、形态特性来鉴定灵芝了,但如此分类真的科学可信吗?,  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绝对不行!这种以颜色形态鉴定的结果,经常会导致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现象发生,这不仅使我们应用的灵芝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也会误导人们对灵芝药理、临床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如今,现代真菌分类学家们的做法才更具说服力,他们结合了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系统,从宏观的子实体颜色、形状、大小或微观的担孢子形态,以及各组织中的菌丝组成与排列方式等各方面特征,对灵芝进行综合考虑后再进行分类,如此便达到了一定的科学准确性。,  ,  当今人们所说的灵芝,是现代生物学分类中属于灵芝属真菌,其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担孢子皆呈卵圆形、具有双层细胞壁,外层细胞壁较薄且透明,内层细胞壁较厚呈黄褐色并有疣状凸起。依据《中国真菌志》第十八卷所用分类系统,灵芝归于灵芝科灵芝属(Ganoderma)。,  ,  灵芝属真菌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数量超过1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的灵芝真菌资源也是分布极其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如北京、山东、甘肃、湖南、湖北、四川、两广、云南、海南等二十多地区均有。灵芝通常生于栎、壳斗科等多种阔叶树和松科松属等木桩旁或近根的地上,亦或长在铁杉等针叶树上。灵芝属真菌大多生长在有散射阳光、树木较稀疏的地方或者空旷地带。虽然灵芝种类很多,但仅有少数可作药用或保健用,如赤芝、紫芝、松杉灵芝、薄树芝等。,(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防疫中药——菖蒲

  ,  端午节时,为了辟邪,家家户户门前或堂中有悬艾的习俗。其实,在悬艾的同时,往往还悬插菖蒲。菖蒲与艾叶具有同样的芳香辟秽作用,正如民谚所言“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蛇虫归地府”“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有菖蒲之名的植物有多种,如水菖蒲、石菖蒲、九节菖蒲、唐菖蒲等。端午节悬挂的是水菖蒲。,  水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 Acorus calamus L.),也称藏菖蒲,常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植株可高达1米,一丛丛叶片从基部繁茂生长,线形叶片直立挺拔,犹如一把长剑,因此,又有“蒲剑”或“剑菖蒲”的别称。,  水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根茎的香气更为强烈。 ,  菖蒲之所以能辟邪防疫,和艾叶的防疫道理一样,富含的挥发油(香气的来源)。现代研究表明:水菖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顺-甲基异丁香酚、反-石竹烯、α-葎草烯、香叶烯、芳樟醇、樟脑和异龙脑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水菖蒲提取物对台湾乳白蚁及樱桃红蟑螂有较好的触杀作用。,  作为中药,水菖蒲目前已较少应用于临床,临床上多使用的是石菖蒲。,  石菖蒲:也是来源于天南星科的植物,与水菖蒲同科同属,但石菖蒲单体植株小很多,通常高20~30cm。石菖蒲的根茎入药,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功效。常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等症的治疗。,  ,,  九节菖蒲: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其根茎入药,中药名为九节菖蒲,具有开窍化痰、醒脾安神的功效,但有一定毒性,使用时要小心谨慎。,  ,,  唐菖蒲:是观赏花卉,来源于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原种来自南非好望角,经多次种间杂交,栽培品种已广布世界各地。,  ,,    唐菖蒲、月季、康乃馨和扶郎花(非洲菊)一同被誉为“世界四大切花”。,,(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

中药药名始源(二)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它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取名十分有意义,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民俗、中医药地位等密不可分,从中药药名可追溯中医药文化之源,本篇接上一篇为为大家简述中药药名来源。,  黄芪,,  黄芪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为常用补益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黄芪原名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  现今将“耆”简写为“芪”。黄芪又称为“绵黄芪”,《本草原始》记载:“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芪;一云折之入绵,故谓之绵黄芪”,结合其它文献得知绵黄芪得名之由,一是由于山西绵上产黄芪,二是质量佳者有柔韧如绵的特性,但近现代学者认为得名“绵黄芪”始于宋代,主要是为辨别黄芪的性状,因此绵黄芪是优质黄芪的代名词,与产地并无关系。,  在古代黄芪的产地从甘肃、四川向陕西、陕西过度,至清代时,山西、蒙古成为道地产区。现在,内蒙库仑是最著名的产区,又称“库仑芪”,山西浑源也是主要产区,称为“浑源芪”。过去,张家口是黄芪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所以又称“口芪”。,  甘草,,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植物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常常作为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得名,“一名美草,一名蜜甘”。自古还有国老、灵草、蜜草、灵通、草、甜草、甜根等名称,其中以“国老”最为著名。“国老”之名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中,记载“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而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崇,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意思就是甘草象香料中必有沉香一样,在经方中很少有不用的,加之甘草能解诸药的毒性,调和诸药,故有国老称号。,  清《本草疏证》记载:“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即俗称的“十方九草”,足见甘草应用之广,“国之药老”实至名归。,(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  ,  ,

因“卧龙”得名的野菜,您尝过吗?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受托孤重任,极力辅佐后主刘婵,出兵伐魏。当时他是刘备的军事中郎将,总管军粮和赋税。因为刘备拥有千军万马,对粮草的需求量比较大,导致百姓的负担也比较重。百姓因此吃不饱,穿不暖,人心惶惶。一次,诸葛亮微服出巡,一种名为“蔓菁”的野菜引起他的注意。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叶子和茎都能吃,吃剩的还可制成腌菜,青黄不接时,这菜可成为当家菜。诸葛亮对这种菜很感兴趣,他向老农询问了种植“蔓菁”的方法,并下令在军中广泛种植,一方面可以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经济实惠,一举两得。从此之后,军粮充足,百姓的压力也缓解不少。诸葛亮当年种的那种菜,后世就改称为“诸葛菜”了。,  话说“诸葛菜”,好像大家并不陌生。在初春的北京,不管在公园、路边儿,还是近郊的林下、坡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也许枝头上争奇斗艳黄色迎春、粉色桃花、白色梨花,已让你目不暇接,但你有没有不经意间被一大片兰紫色的花海瞬间吸引?蓝色的小花竞相怒放,焕发着勃勃生机,放眼远望,蓝天与花海仿佛在天际交融,置身其中,宛若置身童话般的仙境。对,这蓝花植物就是“诸葛菜”,也叫“二月蓝”、“二月兰”、“菜子花”、“紫金草”、“翠紫花”,是十字花科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  但是,大家熟悉的又叫“二月兰”的“诸葛菜”与诸葛亮提倡种植的“诸葛菜”是二回事儿!从历代书中记载来看,“诸葛菜”这一名称最早是指一种为“芜菁”(即蔓菁)的十字花科植物,芜菁和芥菜很像,开黄色小花,能形成肥大的肉质根,俗称“大头菜”,上面的故事就是来源于古书《刘宾客嘉话录》中的记载。后来不知何故(也许是两种植物是同科、有些许相像吧)、从何时起,诸葛菜渐渐代指“二月兰”这种植物了。明末董说、清代赵执信、清末陈作霖都为“诸葛菜”写过诗词,像“半庭紫艳映青苔,丞相军中旧种来。”“星沉阵石澜江列,春聚营花匝地开。”“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等,从诗文中不难感受到人们对诸葛亮的赞颂,及看到被称为“诸葛菜”植物的描述,可这些描述皆显示出了“二月兰”的特征,而非“蔓菁”。,  现代《中国植物志》对诸葛菜(学名)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株高可达50厘米;花紫或白色;萼片长达1.6厘米,紫色;花瓣宽倒卵形。长角果线形,长7-10厘米,具4棱。”不难看出,这个“诸葛菜”指的就是人们惯指的、熟悉的“二月兰”。“二月兰”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它的初花就开在阴历二月前后,花色为蓝色,故而得名。,  俗称二月兰的诸葛菜不但好看,还是非常优良的地被植物,它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在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同时,还起到护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排污减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中。“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赞的是二月兰另一独特作用,就是诸葛菜还是一种很好“绿肥”。“绿肥”您懂吗?就是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绿色体或根茬,直接或间接翻压到土壤中做肥料,这类绿色植物称之为绿肥。绿肥是一种最清洁的有机肥源,纯天然、无污染,不含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有害成分。绿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用可大了!它可以提供作物养分、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等等。,,  诸葛菜不但有用,还能吃。在京津冀地区,它可是早春常见的一种野菜呢!有营养不说,还有药用价值呢!据研究,它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钙、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C 的含量较高,蛋白质营养价值优于多数豆科芽苗菜和野菜蛋白。每100克诸葛菜鲜品中含胡萝卜素3.32毫克、维生素B20.16毫克、维生素 C59 毫克。它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北方人经常用它焯过水凉拌,或嫩尖清炒,还可用嫩茎叶做成馅儿包饺子。诸葛菜全草入药,无毒。性平,味辛甘,有开胃下气、利湿解毒的功效,可治食积不化、黄疸、热渴、热毒风肿、疔疮、乳痈等病症。它高含量的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功能,并可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病患的良药哟!看看,吃野菜竟然还有抗病保健之功呢!,  诸葛菜小花的花语是谦逊质朴,无私奉献。确实,它朴实无华,低微中彰显着力量,坚毅地守护着我们的大自然。在这里,我希望把它献给所有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指战员、志愿者们,以表达祖国人民对你们深深的感激之情!,(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  ,  ,  ,